俗話說,莊稼更好,施肥更巧妙。通過施用化肥,為作物和土壤提供營養,提高農業生產力,滿足人類營養和健康的需要。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糧食單產水平翻了兩番,化肥的貢獻做出了巨大貢獻。
化肥對農業生產有什么影響?它在確保糧食安全方面發揮了什么作用?減少化肥的使用會減少作物的產量嗎?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對這些問題給出了權威的答案!
化肥為我國糧食增產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營養方面,化肥包括氮、磷、鉀、鈣、鎂、硫、鐵、錳、銅、鋅、鉬、氯等元素,是一種高效的營養物質。
玉米遺傳育種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戴景瑞教授的研究表明,我國玉米單產增長貢獻中,品種占36%,施肥占52%,其他是管理因素。我們在全國許多實驗領域證明,如果我們停止施用化肥或農家肥,三年內作物產量將減少一半甚至更多。
化肥提高了農產品質量。
化肥是一種高效的營養物質。施用化肥可以直接提高農產品中的營養含量。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小麥蛋白含量從9%提高到13%,化肥投資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鋅缺乏的改善也與施用鋅肥增加農產品鋅含量有關。
果蔬外觀質量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增多,糖度提高,果實大,均勻,著色好,與科學施用化肥密不可分。
有些人經常說蔬菜和水果沒有味道,現在水果和蔬菜以前沒有營養,理所當然地歸咎于化肥的使用,真的是這樣嗎?事實上,水果和蔬菜的味道更糟,不是因為使用化肥,而是因為不科學地使用化肥。就像不合理的飲食一樣,問題在于食物的攝入,而不是食物本身。一些果農和蔬菜農盲目追求水果和超高產,大量投資氮肥,忽視其他元素的配合,導致水果太大,水分太多,可溶性固體,糖不能跟上,降低了風味。
化肥提高了土壤基礎肥力。
化肥施用以來,土壤中有機質、氮、磷、鉀等元素含量明顯增加,全國耕地由大面積養分短缺轉變為養分豐富。磷是作物產量形成的重要因素,種植玉米的耕地磷含量應為每公斤土壤8毫克以上。20世紀80年代,我國土壤磷含量僅為每公斤土壤7.4毫克。經過30多年的磷肥施用,已上升到每公斤土壤23毫克。基本生產力是不施肥只能依靠土壤本身養分獲得的產量。20世紀80年代,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土壤基礎生產力僅為每畝520公斤,已提高到每畝660公斤。
化肥用量減少后,會影響糧食生產嗎?
一是化肥用量要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既不能多也不能少。
施肥不能盲目。一方面要減少不合理、過高的化肥用量;另一方面要保持合理的用量,少用的地方要提高。
減肥不是一個簡單的減肥方法。為了減少一些過度投資的元素,如氮、磷、鉀等大量元素在一些地方更為常見,我們還應該考慮增加有機肥,補充鈣、鎂、鋅等中微量元素肥料。
二是以技術創新為前提,控制化肥用量。
許多地方過度投資化肥與肥料產品不合理、施用機械配套設施不足有關。應采用新的技術方法,如使用合適的肥料產品,還應考慮化肥與有機肥的合作,并采用機械化深度施用(或水肥一體化),提高肥料利用率。
三是控制化肥用量,配合其他措施增產。
控制合理的合理用量比過量施肥更容易獲得高產,因為過量施肥往往抑制根系等生物潛力的發揮,導致產量低。
但目前化肥施用與其他栽培措施配合不夠。我們過去十年的實驗證明,通過優良品種選擇、播種技術調控、土壤改良措施、植保技術和灌溉技術優化、小麥、玉米和水稻產量可增加18%至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