鋅是水稻生長發育過程中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水稻缺鋅會表現出明顯的癥狀。水稻缺鋅,先在下部葉片中脈區出現褪綠黃白斑,上生紅褐色斑點和不規則斑塊,后逐漸擴大呈紅褐色條斑,自葉尖向下變紅褐色干枯,并自下葉向上葉依次出現。病株出葉速度緩慢,新葉短而窄小,葉色較淡,特別是基部中脈附近褪成黃白色。重病植株葉枕距縮短或錯位,明顯矮化叢生,很少分蘗,田間常表現參差不齊。根系老朽,呈褐色。
在缺鋅稻田施用鋅肥具有顯著的增產效果和改善品質的作用。但施用鋅肥的科學性很強。不合理的施用,不但浪費肥料,還可能導致減產。因此,稻田施鋅肥要掌握以下技術要求:
1.只能在缺鋅稻田施用。適宜水稻生長的土壤中有效鋅的臨界指標為0.5mg/kg,低于這一指標時,施用鋅肥效果好。一般石灰性土壤富含鈣質,PH值較高,有效鋅易與碳酸鹽或氫氧根結合生成碳酸鋅或氫氧化鋅沉淀而變為無效,故往往缺鋅;還原作用強的稻田容易缺鋅;長期大量施用氮、磷化肥的稻田,有效鋅也會降低。以上類型稻田應增施鋅肥。
2.要適量施用。稻田施用鋅肥大多選用硫酸鋅,一般每畝施1~1.5kg。由于鋅肥有明顯的后效作用,頭季施用的鋅肥對下季水稻仍有增產效果,所以鋅肥不必年年施用,一般2~3年施用l次。
3.鋅肥要早施。秧田施鋅肥,利用率高,效果好。既可基施,也可噴施。大田施用鋅肥最好在耙田時施下。
4.施用要均勻。為使鋅肥撒施均勻,可將鋅肥與生理酸性肥料混合施用。但是鋅肥不宜與磷肥混施,以免生成水稻難以吸收利用的磷酸鋅而降低肥效。
5.葉面噴施濃度要適宜。把鋅肥作葉面肥噴施是追肥的主要方法,適宜的濃度為0.1%~0.2%的硫酸鋅溶液。秧田宜在秧苗3葉期和移栽前3~5天噴用。大田宜在秧苗移栽緩苗后或移栽后10-15天噴用,以連續噴施2~3次為好。
有不少地方的水稻發生惡苗病,現將該病的發生特點、侵染途徑及防治技術介紹如下。
惡苗病從水稻苗期至抽穗期均會發生,以分蘗期發生最多,種子帶菌是主要的侵染源,其次是病稻草。播種帶菌稻種或用有病的稻草覆蓋,當稻種萌發時,病菌從芽鞘侵入引起發病。雖然惡苗病能引起再侵染,但病菌主要在前期即水稻芽鞘期侵入,以后侵染健康植株引起稻苗發病的可能性很小。
水稻惡苗病主要由種子帶菌引起,土壤不帶菌,不需要對病田土壤進行藥劑處理。在播種前用藥處理種子是防治該病最有效的措施。目前登記用于浸種防治惡苗病的藥主要有咪鮮胺、二硫氰基甲烷(浸種靈)、氰烯菌酯、多·福、多·咪·福美雙等,其中以咪鮮胺、二硫氰基甲烷及其混配劑最常用。由于多年使用以多菌靈為代表的苯駢咪唑類殺菌劑及其混配劑,導致水稻惡苗病病菌對這類藥產生了較高的抗藥性,同類藥劑咪鮮胺也存在潛在的抗藥性風險。近年來,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25%氰烯菌酯懸浮劑登記用于防治水稻惡苗病,推薦的浸種濃度為83.3~125毫克/升。該藥對水稻惡苗病有良好防效,能有效殺滅已對多菌靈等苯駢咪唑類藥產生抗藥性的水稻惡苗病病菌。
生產上應先曬種1~3天,選種后開始浸種。一般正常溫度條件下浸種48小時,溫度偏低時浸種60小時。對育機插秧的水稻種子或易感病品種種子,浸種時,應適當提高濃度。降低溫度催芽或浸種不催芽播種,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水稻惡苗病發生。不用病稻草作種子催芽時的覆蓋物,集中高溫堆漚或燒毀病稻草,可以減少水稻惡苗病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