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在國家建設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在建材行業中的突出位置短時期內還很難被取代。但在綠色發展和綠色建造的背景下,混凝土行業的綠色轉型勢在必行,對此本刊曾經予以關注和報道。最近,在第四屆“井岡山論壇”上記者注意到,業內人士對混凝土的綠色發展又提出很多新的見解,他們認為,混凝土的發展要堅持綠色和可持續的理念,同時要使混凝土的功能更加豐富,綠色發展、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功能化發展是混凝土發展的方向,也是實現價值的方向。
面對考驗的中國混凝土行業
我國混凝土產量已連續幾年超過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世界上接近2/3的混凝土在中國生產和使用,我國的人均混凝土消耗量達到每年近四噸。而混凝土及水泥制品對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不利影響,也一直是困擾人們和行業發展的因素。混凝土所需的自然資源日漸匱乏,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發展良莠不齊,產能嚴重過剩,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與挑戰前所未有。綠色和可持續、功能化發展成為混凝土未來最基本的路徑。
我國對混凝土的“現澆”已有嚴格限制,預拌混凝土雖然經過長期發展,但面臨的問題依然多多,行業的升級轉型迫在眉睫。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院長姚燕表示,我國商品混凝土的快速發展已有近30年的時間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混凝土生產工業化、商業化已經進入了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商品混凝土的企業數量和銷售額都在迅猛增長。然而,由于生產工藝相對簡單、準入門檻較低,使得各地的商品混凝土企業大肆涌現,致使產能相對過剩,市場處于過度競爭態勢。整個行業普遍存在著墊資巨大、競相壓價的現象,應收賬款拖欠嚴重,現金流短缺,行業利潤不斷攤薄,已跨入微利時代。在國家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混凝土行業經濟發展方式也在進行嘗試調整,由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行業兼并重組頻繁,商品混凝土企業在地域分布上逐漸形成網絡化布局,產業集中度逐步提高,行業由分散經營為主向集團化管理轉型,由于目前我國混凝土行業自動化和標準化程度不足,使得集團型企業在擴張中面臨諸多“瓶頸”;總部不能有效管控,“集而不團”等,管理水平落后,導致許多混凝土企業發展速度緩慢,失去戰略先機。
此外,隨著近年來裝配式建筑的發展,國家對裝配式建筑的大力提倡,也對混凝土和水泥制品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適應的問題解決不好,將嚴重影響行業發展。
在技術方面,隨著高性能混凝土的推廣應用和超高層、高強、復雜結構、嚴酷環境的混凝土技術的成功應用,我國混凝土技術和生產水平在高鐵建設、超高超大工程、核電基礎等的建設中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在多項混凝土科研領域的開發方面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但同時,傳統混凝土已難于滿足現代混凝土結構的多樣性與復雜性要求,現代結構不斷發展,如超長跨距、復雜設計、超長距離、超大體積、超高層建筑等對混凝土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業內人士指出,混凝土配合比設計需要考慮各種條件,混凝土的生產是在一定條件下完成的。混凝土的運輸、澆筑成型也需要根據具體條件的不同選用混凝土品種,建設需求帶來了混凝土技術的進步,也對混凝土技術提出了越來越細化的需求。
因此,無論從宏觀上還是技術上,混凝土行業一方面充滿巨大機遇,另一方面也面對行業嚴峻挑戰和考驗。
混凝土的預拌之路與配合比
預拌混凝土作為各類工程建設重要的基礎材料,在我國經歷了30余年的發展歷程。近年來,在旺盛的市場需求和政策推動下,預拌混凝土行業得到了迅猛發展,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快速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完善,形成了從材料設計、原材料制備、混凝土生產、物流運輸到工程服務的產業鏈,為我國經濟建設特別是基礎設施、各類建筑工程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但專家指出,目前在預拌混凝土行業的管理中,還有一些值得探討的做法,如配合比通知單等問題。北京市高強混凝土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李彥昌認為,預拌混凝土在我國的發展經歷了初始階段、起步階段和快速發展階段,各個階段的管理情況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