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之前對今年的尿素市場進行了詳細的數據分析,得出結論,氣短導致的尿素供應減少接近出口減少。尿素的真正缺口是2017年至2018年的社會庫存至少比2016年至2017年低200萬噸。
坦白地說,尿素的社會庫存數據統計是一個難題,任何數據都很難被接受,作者為什么要發誓社會庫存急劇下降?作者從四個角度相互驗證:一是表觀消費和玉米種植面積的需求評估(以前分析過,這里不重復);二是市場價格趨勢的比較(2016年尿素整體疲軟,價格持續下降,證明供應寬松;2017年尿素價格上漲時間工廠,價格下跌時間短,證明供應緊張);第三,2017年第四季度價格上漲早,價格上漲快,經銷商難以跟進,社會庫存低合乎邏輯;第四,眾所周知的庫存減少:2016年12月尿素港口庫存超過130萬噸,中煤鄂爾多斯庫存約40萬噸,2017年12月數據分別超過30萬噸和零庫存,僅這兩項就減少了約140萬噸尿素庫存(正是因為去年港口尿素的回流抑制了6月和7月尿素的上升),因此作者判斷社會結轉庫存減少了200多萬噸。
為了彌補這200萬噸的差距,短期內是不可能的。因此,筆者多次呼吁防止氣荒變成肥荒。事實上,這一判斷也得到了政府的回應:國家發改委三次出面協調有關部門,對化肥供應保護作出了全面部署。具體措施包括環境保護措施包括環保和不限產。銀行加大了對化肥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原材料和鐵路運力化肥行業優先,淡儲分兩批進行,避免漲價;農業部第一次新聞發布會也認為,今年可能會出現局部化肥供應緊張的問題;氣頭企業隨時準備開車;氮協呼吁尿素企業盡量不收集港口。總的來說,今年的供應保護措施是最早、最全面、最周到的。看來供應保護不是問題,但遺憾的是,遇到極寒天氣,煤、電、氣、運輸全面緊張。雖然氣頭最近開始復工,但從各網站尿素行業的開工率來看,供應保護措施的效果并不明顯。
正如作者之前提到的,政府在當前形勢下做出了最大的努力,表明它非常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工作,但保護民生是緊急而重要的,化肥是重要而不緊急的,所以保護民生和用氣是理所當然的。到2月底,短期社會庫存可以在一段時間內抑制價格上漲,但隨著綜合肥料的開始,后期尿素供應形勢極其嚴峻。
有人會說,在后期,如果我們盡最大努力確保氣頭尿素的原料供應和環境保護不限于生產,我們不能增加供應嗎?筆者認為,與去年相比,庫存并沒有減少,但并沒有帶來增量。
有人會說,可以通過進口來彌補不足,作者認為不太可能。兩年來,中國實現了從大出口到零出口的轉變,注定了國際市場沒有足夠的數量供應中國(2.30萬噸進口只是杯水車薪)。同時,進口只會提高國際價格,降低國內價格,使出口再次成為可能,因此很難帶來增量(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煤炭調控的例子告訴我們,雖然大型煤炭企業率先降價,但效果并不好,沒有增量。為了帶來尿素增量,我們只能指望國內生產企業生產更多的尿素。具體措施一是強調尿素企業要樹立大局意識,保證尿素生產,壓低其他化工產品的產量;二是給企業合理的利潤空間,調動企業生產尿素的積極性。考慮到企業成本的不斷上升,與其他化工產品的利潤比較,以及氣頭生產企業每年停產一個季度的事實,結合農民的承受能力,筆者認為山東春季尿素出廠在2100-2200元/噸之間是一個合理的價格。在此范圍內,應盡量減少政策干預,最大限度地增加尿素供應,緩解尿素供應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