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再次發出重農強農的強烈信號!
這是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為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變革和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指引。對于農業人而言,文件中蘊含了哪些機遇?一起來看一下。
(圖片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截圖)
農業強國的核心目標:
從“量”到“質”的全面提升
規劃提出,到2035年,我國要基本建成農業強國,實現農業現代化。這一目標的核心在于推動農業從“量的積累”向“質的提升”轉變。對于涉農群體而言,這意味著未來的農業發展將更加注重科技含量、綠色可持續性和產業鏈的延伸。
例如,規劃強調“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要求通過科技創新提升糧食產量和質量。這為涉農群體帶來了新的機遇:無論是種植大戶、養殖合作社,還是農業科技企業,都可以通過引入新技術、新模式,實現生產效率和產品附加值的雙提升。
科技賦能農業:
涉農群體的“新工具箱”
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推動數字技術、生物技術與傳統農業深度融合。這對涉農群體而言,意味著未來的農業生產將更加智能化、精準化。
例如,通過無人機精準施肥、衛星遙感監測農田、智能溫室大棚等技術的應用,農民可以大幅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此外,規劃還鼓勵發展智慧農業,支持農民通過電商平臺、直播帶貨等方式直接對接市場,推動農產品品牌化和溢價能力的提升。
對于涉農群體來說,這是一次“科技賦能”的機遇。無論是傳統農民還是新農人,都可以通過學習和應用新技術,實現從“靠天吃飯”到“科技種田”的轉型。
綠色發展: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規劃將綠色發展作為農業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明確提出要推動農業綠色轉型,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宜居的農業發展模式。這對涉農群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例如,規劃鼓勵發展有機農業、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對于農民來說,這意味著可以通過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采用生物防治、農家肥等綠色種植方式,生產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健康農產品。同時,綠色農業的發展也為鄉村旅游、生態農業體驗等新業態提供了發展空間。
鄉村產業融合:
涉農群體的“致富新路徑”
規劃強調,要推動鄉村產業融合,發展“農業+”新業態,延伸農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這對涉農群體來說,意味著未來的農業發展不再是單一的種植或養殖,而是可以與旅游、文化、電商等產業深度融合。
例如,農民可以通過發展農旅結合的模式,將農田變成“網紅景點”,吸引城市游客前來體驗田園生活;也可以通過深加工農產品,打造自主品牌,提升產品附加值。這些新業態不僅能夠增加農民收入,還能帶動鄉村經濟的整體發展。
涉農群體的行動指南: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作為新時代的涉農從業者,我們既是規劃的參與者,也是受益者。作為深耕農業十余年的農業產業數字化服務平臺,惠農網始終致力于為涉農群體提供高效、便捷的數字化服務,與涉農群體共成長。讓我們以規劃為指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共同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為建設農業強國貢獻力量!
1、擁抱數字化轉型:積極參加培訓,比如惠農網AI助農行動培訓,學習新技術,提升數字化應用技能,成為適應未來農業發展的“新農人”;借助惠農網等電商平臺,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提升市場競爭力。
2、踐行綠色可持續發展:在生產中注重環境保護,探索綠色種植、生態養殖等可持續發展模式;善用惠農網AI專家“惠小農”,隨時隨地解決種養難題,提升生產效率與可持續性。
3、升級產業鏈:嘗試發展農旅融合、農產品深加工等新業態提升產業附加值;借助惠農大數據等,提高農業生產管理、指揮調度、預警預報、產品安全追溯等方面的數據支撐能力,驅動產業鏈升級。
點擊下方文字即可閱讀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