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最后一天,蘇寧云商發布了2017年半年報。2017上半年,蘇寧實現營業收入837.5億元,同比增長21.8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2.91億元,上年同期為-1.21億元。
報告期內公司商品銷售規模(含稅,區域上涵蓋中國大陸、香港、澳門1046.24億元,同比增長22.26%。線上平臺實體商品交易總規模為500.39億元(含稅),同比增長52.76%,其中線上平臺自營商品銷售收入413.65億元(含稅),同比增長61.39%,開放平臺商品交易規模為86.74億元(含稅)。線上GMV的高速增長主要得益于用戶數量的提升,上半年蘇寧易購APP日均活躍用戶數同比增長80%,2017年6月移動端訂單數量占線上整體比例83.66%。
從這份財報中,我們看到了蘇寧云商的核心業務——零售正在往樂觀的方向發展,這種樂觀包含了確定和不確定兩個方面。
確定的樂觀:門店數量減少結構優化費用占比下降
上半年蘇寧營收增長21.87%,和主要競爭對手相比,這一增速其實并不亮眼。但他們在成本控制方面做的更加出色。
今年上半年,蘇寧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的占比分別為10.8%、2.8%和0.2%,三費占比合計13.9%,較上年同期下滑1.5個百分點。單獨看第二季度的話,占比更是只有12.55%。
我們認為推動費率下滑的原因在于蘇寧近年來對連鎖店結構的優化。效率低下的門店被關閉或者改造,并且對經營面積進行調整,以降低租金。
在過去幾年,蘇寧一直在對連鎖店(云店+常規店)的數量和結構進行調整。
首先,從入駐城市數量來看,自2015年之后,蘇寧連鎖店的覆蓋范圍就始終維持在297個國內城市,再也沒有增加。這代表著蘇寧線下門店戰略從原本的快速擴張轉變為精細化運作,注重單店效率。
其次,門店總數也在下滑。蘇寧可比門店總數從2012年的1664家下降到今年6月低的1489家。與之相反的是可比店面銷售收入增速由2012年的-12.38%上漲到現在的5.54%,呈現出明顯的震蕩上升趨勢。
上半年,通過加強坪效、人效等核心指標考核、以及關閉低效門店,蘇寧的人員、租賃、裝潢和水電費用占比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門店結構的優化還體現在存貨周轉方面。財報顯示,截至6月30日,蘇寧存貨周轉天數為33.08天,相較于去年年底的36.75天減少了3.67天,也低于京東的36.3天。表面上看只是領先短短3天,但考慮到蘇寧渠道的多元性,這背后反應的是蘇寧供應鏈的大幅進步。
首先,京東只有線上渠道,線上也只有一個京東商城。蘇寧的渠道則要復雜的多,線上有天貓和自己的蘇寧易購;線下店鋪更加復雜,目前他們共有各類店鋪3645家,分布在內地和港澳、日等多個地區。很明顯,渠道復雜容易導致庫存堆積的問題,進而降低供應鏈效率。所以,這短短3.67天的進步折射出的是蘇寧運營水平的大幅提升。
線下門店數量的減少并不代表著蘇寧線下正在收縮,相反他們其實依舊維持著計劃中的擴張。今年上半年蘇寧新開云店13家、常規店24家、紅孩子店6家和超市店1家。在一、二線城市,他們通過云店、母嬰店、超市店全方位地貼近用戶。在三、四線級農村,“零售云”配合蘇寧易購服務站,向用戶提供無差別服務。而關閉的門店大多是效率底下且成本高昂,隨著門店結構的調整,規模化效應帶來的運營效率和成本壓縮會逐步反應到財報中。
因此,這一樂觀是確定的。
那么通過調整門店結構以提升效益的方式可以維持多久?我們以旗艦店升級為云店作為推測標準。截止6月底,蘇寧共有204家云店和192家旗艦店。2015、2016和2017上半年,分別有32家、45家和50家旗艦店被改造成云店。按照這個速度推進下去,預計到2019年上半年,全部旗艦店將被升級為云店。我們認為屆時蘇寧管理費率和銷售費率的合計占比將下降到10%左右。
不確定的樂觀:攜手阿里智慧零售引人遐想
今年夏天,阿里巴巴所領導的“新零售”概念席卷全球科技/零售行業,不僅將自己的市值推到創新高的4000億美元,同時也拉動眾多合作伙伴的業績。海爾、格力、雅詩蘭黛、阿迪達斯等數十家中外品牌在財報中提及和天貓的合作。
英雄所見略同,蘇寧也提出了自己的“智慧零售”戰略。張近東在3月的全國政協會議中表示“智慧零售”是在在多樣化的場景中,以智能科技為手段,感知消費習慣、預測消費趨勢、引導生產制造,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商品、內容和服務。
阿里和蘇寧關系密切,阿里巴巴持有蘇寧19.99%的股份,而蘇寧則擁有阿里1.05%的所有權。雙方此前在線上的合作進展順利,蘇寧易購天貓旗艦店為公司帶來的大量流量。今年上半年,蘇寧線上平臺實體商品交易總規模為500.39億元(含稅),同比增長52.76%。
在我們看來,兩者未來更大的合作空間將在線下,也就是在“智慧零售”方面的合作,而這種合作將給蘇寧帶來一種不確定的樂觀。
近年來,實體店現關閉潮。去年流傳的一份“實體店陣亡名單”顯示,超市、奢侈品、百貨、餐飲行業的巨頭都在大量削減門店數量,但另一方面,阿里、京東、亞馬遜等巨頭卻紛紛進駐線下。有人走,有人來,這預示著零售業正經歷著大洗牌。
“智慧零售”需要讓實體渠道越來越貼近顧客,或者讓顧客越來越容易接近實體渠道。而線下門店是蘇寧的優勢所在,如果通過和阿里的合作,將自己數量眾多的門店升級到“智慧零售”的標準,這無疑有利于蘇寧未來的發展。
但另一方面,“智慧零售”是一個前無古人的事物,現在沒有人能夠說清楚它到底會帶來何種影響。無論是蘇寧、阿里還是京東等都處在摸索階段。所以說,雖然人們充滿了對“智慧零售”的憧憬,但這種樂觀是不確定的,因為你不知道它到底會是一個什么樣子。
“智慧零售”為我們勾勒了美的未來,但未來不會自己發生,需要我們動手去創造。蘇寧是否有能力創造更美的未來?或者說蘇寧是否有可能把這種不確定的樂觀轉化為確定的樂觀?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但我們認為如果沒有投入的話,就不可能令未來變的更好。所以,研發費用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
2012年,蘇寧的研發支出僅為1.14億元,而在2016年,該費用已經達到了12.58億元,10倍于4年前的水平。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也從12年的0.12%上升到今年6月低的1.07%。
蘇寧的研發支出主要投入于互聯網研發架構體系。包括硬件系統的穩定升級、圍繞大數據的各類應用研發、打造柔性IT系統等。隨著投入的加大,蘇寧的研究成果不斷落地。就在一個月前,蘇寧易購精選店在安徽來安開業,該店前身是一家日漸蕭條的百貨大樓。
不過現在,蘇寧賦予了其新生,通過對過去消費數據的分析,實現智能化選品,令小鎮居民同步獲得和大城市消費者一樣的爆款商品。而這背后的關鍵是蘇寧零售云——蘇寧智慧零售戰略的核心之一。在全渠道逐漸成為趨勢的情況下,訂單可能來自于線上或者線下,這對商家的IT系統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
零售云打破了原有線上系統與線下系統之間的信息阻隔,通過支撐全渠道業務幫助企業提升運營效率。可以說,零售云平臺是蘇寧向三四線及農村市場輸出智慧零售能力的重要平臺。
以守為攻,靜待“智慧零售”崛起時機
利潤的增長來源于收入的提升或者費用的降低。電商逐漸進入存量博弈狀態,當大部分友商還在想著做加法,思索如何提高營收的時候;蘇寧則在做減法,通過減少費用支提升盈利能力。這種以退為進的戰略值得我們思考。
此外,我們認為過去幾年,蘇寧陷入困境的原因是渠道變化帶來的供應鏈復雜化。復雜度是供應鏈的大敵,相較于純電商,蘇寧必須兼顧線上和線下,這是他們落后友商的主要原因。現在,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運用,線上和線下融合之勢越來越明顯,原本復雜的供應鏈將被簡化。
雖然我們目前無法確定“智慧零售”到底會是一個什么樣子,但從傳統零售升級至”智慧零售”的方向是已經確定的。隨著線上巨頭的高調介入,線下實體經濟必將加速復蘇,以線下起家的蘇寧有望率先完成實體門店的升級,迎來盈利拐點,將“智慧零售”的不確定變為確定,以逸待勞,恭候各路諸侯的挑戰。
還有一個比較確定的事情是,2015年8月蘇寧以不超過140億元等值的美元,按照81.51美元/股的價格投資阿里巴巴,賬面上已經賺了上百億了。8月30日阿里收盤股價171.04美元。蘇寧轉型,不差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