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江最為著名的四大淡水魚類——槍,鰣,鱘,鮰,其中最為珍貴就是當屬被人稱作”水中熊貓“的白鱘了,白鱘是我國特有的大型經濟魚類,名列淡水魚之首,目前已經發現最大的白鱘體長可以達到7米,體重約2噸,白鱘雖然叫白鱘,但是它的體色是呈現灰綠色,只有腹部是白色,頭頗長,口大,下位可以伸縮,口前面有一對短須,眼睛小,體表裸露,它平時喜歡吃甲殼動物,小蝦之類的小動物,但是在春夏之交,特別喜歡吃其他魚類。
白鱘是一種極少數殘存下來的古代魚類之一,分布范圍及其有限,為我國所特有,集中分布在長江流域一帶,錢塘江和黃河下游也有發現,白鱘非常具有學術研究價值,它是作為體型很大的淡水魚類,最明顯的部位就是它那長長的鼻子,白鱘的”長鼻“在淡水魚中是無與倫比的,幼體的時候鼻子可以達到體長的一半,正是由于這一個特征,白鱘才會被人形象的稱為”象魚“或者”槍魚“其實,白鱘的鼻子并不是它真正的鼻子,而是吻部的特化延長,所以絲毫沒有呼吸的作用,倒是有點像“槍”和“劍”是必不可少的進攻性“武器”。
白鱘是肉食性的兇猛魚類,活潑健康,但是眼睛甚小,視覺不是很發達,靠著長長的鼻子兩側梅花狀的感覺器官——陷器,白鱘才能得以發現躲藏在泥沙和洞穴中的魚,蝦類和其他動物,并利用這長鼻子作為挖掘,驅趕和攻擊的武器,以便更好的攝食,白鱘雖然在整個長江干流以及其主要支流和湖泊中有分布記錄,但是它的產卵地卻是僅分布在長江上游和金沙江下游,白鱘春季產卵,產卵期大約在3月中旬到5月上旬,雌魚懷卵量大,高齡的雌魚產卵可以達到百萬枚。但是由于本身的種群數量不大,而且幼魚有集群和近岸游弋的習性,非常容易被沿江的密網捕撈,造成了群體匱乏,所以,整個白鱘種群自然增殖非常的緩慢,野外數量極其稀少,由于生態環境惡化,白鱘分布區逐漸縮小,數量逐年減少,個體越來越小。前段時間不久,更是官方發布公告,野外的白鱘已經滅絕,這種遠古的魚類就這樣被人類捕捉和環境的惡化影響下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中國于1994年3月18日發行的《鱘》郵票一套四枚,其中就有一個是白鱘,如今我們僅能在郵票上看到它們留下的身影了。
雖然官方已經宣稱野外的白鱘已經滅絕了,但是長江流域水系龐大說不定還尚有僥幸存活的個體存在,希望我們有一天能夠再次見到它的身影,白鱘是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屬著名的珍稀魚類,被稱為“水中大熊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