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是我國東部地區的重要河流,淮河流域由淮河和沂、沭、泗河組成。淮河全長1000千米,流域面積26.9萬平方千米。
一、淮河入江、入海通道
淮河發源于河南省桐柏縣桐柏山主峰太白頂,自西向東流,經河南南部,安徽北部及江蘇北部注入洪澤湖。
大部分水量過三河閘穿高郵湖至江都縣三江營入長江;小部分水量經蘇北灌溉總渠入黃海。
洪水年過二河閘經分淮入沂水道,然后進新沂河入黃海。
二、上中下游的劃分
淮河自河源至洪河口為上游,洪河口至中渡為中游,中渡以下為下游。
上游為山丘區,河道比降較大,平均為0.5%0。
中游河道曲折,比降極小,為0.03%,水流緩慢,河床多泥沙沉積,除穿過峽山、荊山和浮山等峽口外,干流兩側地勢平坦,多湖泊洼地。
下游地勢低平,水網縱橫交錯,河道寬淺,有若干個河心沙洲,干支流上閘壩眾多,湖泊星羅棋布。
運河以東里下河濱海地區,密織的河網中有射陽河、黃沙港、新洋港和斗龍港等直接入海小河,汛期排泄當地徑流入海。
下游北部地區,有發源于沂蒙山區的沂河、沭河和泗河,歷史上與淮河相通,治理后,其中下游分別通過新沭河、新沂河折向東流,直接入黃海,僅有大運河及分淮入沂水道與淮河溝通,仍屬淮河水系。
三、南北氣候過渡地帶的河流
地理學家和氣候學家,歷來把淮河一秦嶺一白龍江這條連線作為劃分我國暖溫帶與亞熱帶、南方與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線”。
這條界線,在氣候上相當于最冷月太陽輻射熱量收支相等的界線,也是全年水分收支相等的界線。
淮河干流以南為丘陵區,屬亞熱帶濕潤氣候,類似長江流域;淮河干流以北基本為黃淮沖積平原,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類似華北地區。
因此,淮河流域是位于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地帶的河流。
四、地形因素形成不對稱的羽狀水系
淮河流域西部、南部及東北部為山地和丘陵所環繞,流域中部、北部和東部為沖積平原,總的地勢是西、南、北三面高,流域中部低平,并呈自西向東降低的趨勢。其中山地、丘陵面積占全流域總面積的1/3,平原、洼地面積占全流域總面積的2/3。
流域西部的伏牛山和桐柏山,海拔一般為200~500米,沙穎河上源的石人山峰最高,為2153米。
南部大別山區,海拔一般為300~500米,淠河上源白馬尖,山峰高達1774米。山地以下為崗丘及山前洪積沖積扇,一直延伸到干流南側,與淮河平原相銜接。
東北部沂蒙山地一般高200~500米。濱海平原地勢最低,海拔為2~10米。
淮河干流南側是古老的結晶巖構成的淮陽地盾,北側是大黃河三角洲的一部分。受地質構造的影響,干流自西向東橫亙在流域的南部,形成兩側流域面積很不對稱。
發源于干流南北兩側山地丘陵和坡地上的河流很多,它們都順勢向干流匯集,各支流流向基本平行,由南北方向依次向干流匯集,因而形成淮河中游以上不對稱的羽狀水系。
五、南北兩側支流水文特征各異
淮河干流兩側的支流,因地形條件的不同,分別為山溪和平原兩類不同類型的河流,由于技術和土壤等條件的差異,更加深了這兩類河流水文特征的差異。
干流南側,流域內氣候濕潤,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因此各支流水源較充足,徑流系數較高,徑流深度較大,徑流深在400毫米以上。
干流北側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年降水量600—900毫米之間。因此各支流上源靠山區降水和黃河南大堤滲流補給,中下游降水少,因此徑流系數和徑流深度都很小,徑流深僅166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