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編制缸體、缸蓋加工工藝時,有兩件非常重要的事,一件是確定缸體加工工藝的粗基準、過渡基準和精基準;另一件是要對缸體結構進行全面分析。
確定粗基準、過渡基準和精基準
粗基準是對毛坯進行粗加工的加工基準。國內外發動機公司在設計缸體時,一般會在側面設計過渡基準平面,這一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如MR479Q缸體就是在右側面上下總共設計了4個不連續的非功能性小平面,而粗基準選擇底面和缸套毛坯孔來加工過渡基準平面和精鏜同側的2個出沙孔,再以過渡基準平面和出沙孔為過渡基準來加工精基準底平面和2個定位孔。
這樣設計的結果是:由于4個不連續的非功能性小平面距缸孔中心的距離不等,導致定位原件調整困難。4個小平面在運送毛坯時經常會發生磕碰,或著是在鑄造時,使缸體鑄造產生塌陷,個別小平面無法銑削加工,這樣就加工不出過渡基準面,從而無法定位,造成缸體毛坯報廢。
而且,過渡基準平面和兩個精鏜的出沙孔與頂平面無嚴格的位置度關系,以此定位加工精基準加工底平面和2個定位孔,容易造成精基準底面與頂平面位置誤差過大,個別缸體頂平面過度傾斜,加工余量不夠,無法進行銑削加工。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上方法結果并不理想。如果改為用缸體的本身功能面如主軸承蓋結合面為粗基準粗銑頂平面,再以粗銑頂平面為過渡基準平面和缸套毛坯孔定位,加工精基準底平面和2個定位孔,這樣能夠實現精基準底平面與2個定位孔與頂平面更高的位置度,提高后續工序中面和孔的加工等要素的位置精度。
全面分析缸體結構,根據分析編制工藝
對跟那個題結構進行全面分析,尤其要分析缸體頂平面的平面度、缸孔與頂平面的垂直度以及缸孔本身的圓柱度這幾個工藝重點,在編制缸體頂平面和缸孔的加工工藝時需要特別留意的地方。
在整個機械加工過程中,為了加工缸體不同的要素,工件輸送平面是不斷變化的,為了防止頂平面在輸送過程中擦傷,保證頂平面的平面度,要在工藝的最后階段,即缸孔衍磨加工開始前,安排精鏜缸孔、精銑頂平面。此時,選擇復合加工的組合機床可以一次定位就完成粗鏜缸孔、半精銑頂平面等工序,有效避免了重復定位對于精度造成的影響。
缸體主軸承孔和曲軸止推面的垂直度加工需要安排在一臺雙工位組合機床上來完成,這樣可以保證軸止推面對缸體主軸承孔的垂直度。同理,對精鏜工位與主軸承孔有位置要求的要素,如曲軸后油封2個定位孔、變速箱2個定位孔也需要在精鏜主軸承孔工步同時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