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軋坯的特點。
初軋坯是以鋼錠為原料,均熱開坯軋制而成。因此,初軋坯具有規格范圍廣、鋼種多的特點。鋼錠壓縮比為20-30,初軋坯壓縮比大,改善了組織。但軋制不能消除鋼錠表面缺陷、偏析、縮孔等內部缺陷。初軋坯的表面質量和內部質量主要取決于鋼錠的原始狀態。
初軋坯在生產中燒損,需要切頭切尾,所以初軋坯的金屬收獲率比連鑄坯低10%左右。
2.連鑄坯的特點。
連鑄坯采用鋼水直接澆注拉制而成。與模鑄坯相比,連鑄坯工藝減少了鋼錠的再加熱和開坯后的切切尾,金屬收益率高,能耗低。在這方面,它具有初軋坯無法比擬的優勢。
但由于連鑄小方坯質量不易保證,小規格連鑄方坯不易生產,部分鋼種(尤其是沸騰鋼和部分合金鋼)無法生產。因此,高速線材廠不能全部使用連鑄小方坯作為生產線材的坯料。
為了擴大國外連鑄坯的鋼種,提高坯料質量,一些廠家先鑄造300mm以上的大方坯,然后通過連軋機軋制成線材軋機所需的小方坯。
3.鍛坯的特點。
由于產品的要求,需要組織的特殊性,以及一些軍工和精密合金要求的小批量精品合同,需要鍛造。鍛坯一般較小,脫碳層嚴格。
鋼坯缺陷的主要來源可分為煉鋼和鑄錠缺陷和初軋開坯軋鋼缺陷兩類。
表面缺陷和內部缺陷可分為缺陷所在部位。
表面缺陷主要包括:疤痕、裂紋、裂紋、牙痕、折疊、劃痕、壓痕、凹陷、角不滿、彎曲(見彎曲度)、爆裂、剪切缺陷、清洗不良、裂紋、尺寸差等;
內部缺陷夾雜(見非金屬夾雜)、縮孔殘留(見縮孔)、氣囊、氣泡、氣孔、內裂、尾孔。
表面缺陷
裂縫:冶煉成分、開坯加熱、軋制可能導致鋼坯裂縫,多見于軸承鋼、彈簧鋼等高碳鋼初軋鋼坯,甚至鑄坯也可見此類缺陷。在鋼坯軋制過程中,裂縫被放大成裂縫,軋制成品會形成折疊和裂縫的缺陷,直接影響鋼材的后續生產。
藍色裂紋:鋼坯部分過度研磨導致局部過熱,組織發生變化效后,鋼坯表面因應力而開裂,多見于軸承鋼。一般需要切除藍色裂紋。
針孔:坯料表面出現針孔大小的氣孔,多見于連鑄坯。再軋后,粗軋會出現拉裂表面的缺陷。
疤痕:鋼坯表面未焊接在基體上的金屬或非金屬疤痕,在成品表面形成大塊鐵皮疤痕。
磨削凹坑:磨削后缺陷較深,高寬比不一致,軋制后容易折疊。
磨削棱角:鋼坯磨削機造成的缺陷,軋制后容易折疊。
脫方:鋼坯部分過度修磨導致脫方,軋制過程中容易倒鋼折疊。
角不滿。鋼坯角不飽滿,或圓角半徑過大,形狀為缺角。角不滿可出現在一個角或幾個角,鋼坯局部或全長。這種鋼坯容易咬邊。
剪切缺陷。有:壓扁。剪切后,鋼坯端部寬度超過標準要求;切斜時,鋼坯端部截面不垂直于縱軸;長尺和短尺不按固定尺剪切;毛頭和鋼坯端部漏切。這種鋼坯在粗軋機組中容易出現軋制問題,如拖拉導衛和堆鋼。如果長尺(9米以上)或短尺(5.5米以下)會給加熱爐帶來困難。以上尺寸為加熱爐。
清洗不良。寬深比不一致,鋼坯清洗寬深比小于5:1;漏檢,清洗前未發現缺陷,漏清洗。不合格的鋼坯在軋制過程中容易出現重皮疤痕的缺陷。
尺寸超差。鋼坯截面正確,但尺寸超過規定標準;鋼坯截面不正確,為菱形、梯形、平四邊形、多邊形、錯面凸起等。,超過標準,容易形成包邊折疊缺陷。
內部缺陷
安全氣囊。沸騰鋼坯的剪切截面有類似縮孔的缺陷。有這種缺陷的鋼坯表面容易鼓包撕裂,剪切寬度大,軋制時容易出現重皮疤、小裂紋等問題。
內裂。鋼坯內部裂紋。有這種缺陷的鋼坯在軋制過程中容易爆肚,容易造成堆鋼。
尾孔。鋼坯的魚尾不切凈稱為尾孔,也稱為機械縮孔。在軋制過程中,鋼坯的端部容易分裂,導致鋼無法通過導衛堆放。
夾雜物:在冶煉過程中混合非金屬夾雜物,破壞金屬基體的連續性。常見于不銹鋼連鑄坯。夾雜物和基體的塑性不同,在初軋壓力下容易暴露。粗軋處可見明顯的三角形裂紋,成品表面可見夾雜物。但由于夾雜物離多個表面比較多,很難檢查一定距離。
內部氣孔:多見于連鑄坯,坯料表面未見。再次軋制后,如果靠近表面,會出現拉裂,可能會軋制成成品,但在隨后的拉拔和沖壓中會繼續開裂。
偏析是連鑄坯的重要質量問題。連鑄坯越小,偏析越嚴重。
當含碳量為0.75%~0.83%時,偏析度大于2*10-6會導致縱裂紋。
據說普爾巴勒軋鋼公司的線材廠經過多次改進,生產含碳量為0.83%的連鑄坯,偏析峰值可控制在標準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