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已近年末,又到了總結一年業績時。前前后后仔細一算賬,新疆中泰紡織集團庫爾勒纖維公司(以下簡稱“庫爾勒纖維公司”)副總經理謝峰的臉上露出了舒心的笑意。
“光是用粘膠纖維包裝袋更換聚丙烯材料包裝袋這一項,截至今年11月底,居然給公司節省了870萬元。如果不是這一舉措,就意味著這870萬元是我們要承擔的對外采購的成本,其實,這就相當于給公司增加了870萬元利潤啊。”謝峰心里一陣欣喜。“如果是在兩年前,這根本是不敢想的。”
那么,用粘膠纖維材質的包裝袋包粘膠纖維的想法,是怎么萌生的?在探索過程中企業做了哪些改變?在“雙碳”戰略下,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創新之舉,又給企業帶來了怎樣的實際價值?帶著這些疑問,《中國紡織報》記者日前采訪了謝峰。
突破“虛貨”吞噬包裝費這一關
受疫情影響,2020年消費市場格局被深刻改變,紡織下游市場需求受阻,整體不景氣,粘膠纖維行業也不例外。
《中國紡織報》記者查閱相關數據得知,2020年全年,粘膠纖維行業的開工率處于歷史低位,只有65%左右;產品價格有大半年都處于下跌通道,下半年價格更是一度創下歷史新低;行業利潤虧損的狀態持續了一段時期。
然而,置身復雜市場形勢和激烈競爭中的企業,并不能坐等,需要思變。思變的任務也擺在了新疆中泰紡織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泰紡織集團”)面前。
中泰紡織集團是國內粘膠纖維龍頭企業之一,旗下粘膠纖維總年產能約為90萬噸,擁有3家粘膠纖維企業,其中,庫爾勒纖維公司的年產能為40萬噸,阿拉爾市中泰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的年產能為32萬噸,新疆天泰纖維有限公司的年產能為18萬噸。
“隨著疫情暴發,市場行情不景氣,逼迫我們必須去想辦法改善經營。無論是從企業效益提升還是從節能降耗方面,我們都需要開拓新思路。當時,集團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新課題,比如在節能降耗上,是否可以用一些新技術把成本降下來?我們為此一直思索出路,從自動打包帶到包裝袋的最佳填充量,在各個細節上都積極想辦法。”謝峰回憶。
無論是從降低自身經營成本角度,還是從更好滿足下游客戶需求角度,更換纖維包裝袋的材料都成為一個突破口。
從成本方面,謝峰分析指出:“庫爾勒纖維公司每年的纖維產量就擺在那里。粘膠纖維跟棉花類似,都屬于‘虛貨’。‘虛貨’的特點是體積偏大,但重量偏小。包裝‘虛貨’則需要很多很大的包裝袋。從包裝成本看,公司此前每年光花在對外采購聚丙烯包裝袋上的費用,就達到了1500萬元~1600萬元。”
既然粘膠纖維與棉花類似,那么作為全國棉花的主產區,新疆每年海量的棉花是用什么包裝的呢?
考慮到此,庫爾勒纖維公司相關人員便去了周邊廠區實地查看。他們發現,大量的棉花包是用棉布包的,包裝袋和纖維的成分一樣。“這給了我們啟發,我們就想,粘膠纖維的包裝袋也可以考慮換成粘膠纖維材料。”謝峰說。
若從下游客戶需求看,換包裝袋材料也很有必要。據介紹,紡紗廠在使用粘膠纖維時,要盡可能減少“三絲”。往常,企業使用聚丙烯包裝袋時,由于袋子在拆裝過程中存在磨損、風化等情況,成包的粘膠纖維里容易混進包裝袋的廢絲,造成異纖混入,這樣會影響到紗廠的紗線質量,進而會影響面料廠的產品質量。
“當前,面料企業如果遇到因異纖混入引起的產品質量問題,一般會進行原料追溯,找上游纖維企業,而不是找紗廠。如果換成了材料一樣的包裝袋,就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提高客戶產品質量。”謝峰說。
大思路清晰后,還牽扯到實際執行問題。是所有纖維都需要換包裝袋嗎?并不是,而是只有近距離運輸的才適合換。
記者了解到,中泰紡織集團旗下還擁有紡紗廠,包括巴州金富特種紗業有限公司和新疆富麗震綸棉紡有限公司等。其粘膠纖維除了小部分銷往內地,大部分都作為中泰紡織集團內及周邊紡紗廠的原料,形成了一條強有力的區域產業鏈。以庫爾勒纖維公司為例,其粘膠纖維每年約有85%都是在南疆就地消化。
其中,中泰紡織集團旗下一家紡紗廠距離庫爾勒纖維公司約3公里,另一家的距離約5公里,都具有原料運輸距離短的典型特點。從天氣看,南疆地區降雨量很少,基本常年干燥,也基本不用擔心原料受潮問題。
對此,謝峰解釋道:“紗廠每天都要消耗原料,我們這邊一邊生產,那邊一邊在消耗,所以原料被拉過去,基本很快就被消耗掉了。最終,從原料運輸距離短、紗廠原料消耗特點、天氣干燥等幾個方面綜合考慮,我們認為,短距離供給紗廠的粘膠纖維,可以換成粘膠纖維材料的包裝袋。”
下好吃干榨凈這盤“循環棋”
包裝袋材料的更換,看似細微,背后卻蘊藏著企業如何從點滴經營著手,下好循環經濟這盤棋、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大玄機”。
聚丙烯材料的來源是石油,當包裝袋廢棄后,難以降解。而且,粘膠纖維廠此前使用聚丙烯包裝袋時,當原料被運至紗廠時,袋子一經拆封基本就破損了,無法重復使用,通常一個包裝袋只能用一次。由此,造成了大量的包裝袋消耗。
而粘膠纖維材質的包裝袋相對比較松軟,包裝近距離運輸纖維時,每個袋子上還捆著4根用于勒緊原料的打包帶。當纖維運至紗廠后,工人只需割斷打包帶,把原料倒出來,包裝袋便騰出來,進行回收再利用。
也就是說,粘膠纖維材質包裝袋的使用壽命更長,能夠實現多次循環利用。更為關鍵的是,其原材料取自大自然,廢棄后能實現自然降解,從而能有效減少碳排放,綠色環保。
《中國紡織報》記者了解到,平均來看,中泰紡織集團使用的粘膠纖維材質的包裝袋當前已經可以重復使用5~6次,最多的甚至可以用8次。
“為了能盡量減少袋子的磨損,我們在袋子裝車、卸車、排包等一系列環節,都加強了管理,盡量不使袋子產生破損。比如,為了防止剮破袋子,公司給抓包車都帶上了‘手套’,這些看似都是非常小的問題,但確實都需要更加精細化的管理。”謝峰介紹。
那么,廢棄后的包裝袋就被扔掉了嗎?并不是,還可以繼續變著花樣用。
中泰紡織集團目前生產的每個粘膠纖維材質包裝袋的高是1.2米,長是1.12米,寬是0.86厘米,除了底部的一面經過摩擦后有破損無法再用,周圍的4個面和頂部的蓋布都可以繼續再用。
“我們把袋子拿回來后,進行清洗,再與周圍的印染廠合作,最后制成小手提購物袋,比如居民去超市購物、買菜時都可以用。一個大包裝袋可以制成多個小購物袋。”謝峰介紹。
在購物袋之外,粘膠纖維材質包裝袋廢棄后,還有一個用途,可以剪裁成片,用作擦拭工廠各類設備的紗布。
據介紹,之前中泰紡織集團內部工廠擦拭設備需要用的紗布,都需要從外面購買,每塊布的購買成本約為1元多錢。但現在,該集團把部分廢棄的包裝袋裁剪成1米長、80厘米寬的紗布,可以用來擦設備。
不浪費一點一滴,循環利用,“吃干榨凈”——可以發現,在“雙碳”戰略下,中泰紡織集團的這一做法,切實做到了節能減排,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循環經濟內涵。
算好降本增效這筆“明白賬”
在更換包裝袋的過程中,企業需要算好一筆經濟賬。事實上,在落實這一措施的過程中,有一些環節增加了工作崗位,隨之也增加了一些人工成本。
一是在包裝袋的回收環節,由于包裝袋需要有人專門負責回收,便增加了一些用工量。謝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公司的產量計算,2020年5月前后剛開始嘗試做時,由于工人技術還不熟練,回收袋子環節增加的用工量是16個人。但從今年年初起,工人技術已經熟練,用工量減少到了5個人。”
二是在織造和縫制環節增加了人工成本。中泰紡織集團此前并不涉足織造業務,但當包裝袋變成粘膠纖維材料、袋子從對外采購變成自配后,意味著需要新增加織造和縫制袋子的環節,這幾個環節怎么解決?
據介紹,2020年年初剛開始嘗試時,中泰紡織集團聯合了周邊幾家小型毛巾廠、印染廠等工廠進行合作開發。“剛開始試驗,每一筆訂單的量都較小,但當時大家的生意都不景氣,中泰紡織集團就把大家聯合起來,抱團取暖。小工廠也愿意做,他們就在原有設備上騰出一部分試著給我們做,這也相當于增加了小廠的生意。”謝峰說。
事實上,中泰紡織集團剛開始與周邊小廠合作研發時,也遇到了一些難題。謝峰坦言:“比如,織廠的設備開起來需要一定的量,但我們剛開始做時,量確實很小,常常就用一兩噸纖維織成紗線,這里面還會包含各種支數,以及氣流紡、渦流紡等不同工藝的紗線,再讓織廠進行各種嘗試,以找到最佳效果。但在當時的情況下,大家最后都克服了困難,完成了這件事。”
此后,隨著事情深入推進,到了2020年下半年,中泰集團購買了3臺織布機和一臺大圓機,下屬多家子公司還合計購置了30多臺縫紉機,開始嘗試自己做織造、縫制包裝袋。從今年5月開始,旗下3家粘膠纖維企業使用的包裝袋,從原料生產到最后的縫制,都在中泰紡織集團內部完成。
那么,當增加了幾個環節的用工成本后,這筆賬算下來劃算嗎?“從整體上看,不但成本一下子降下來很多,還給我們創造出一些額外收益,真正讓企業收到了降本增效的實效。”謝峰說。
從降本角度看,謝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庫爾勒纖維公司每月產量3萬噸計算,除去銷往內地的纖維,每月需要的包裝袋約為2萬條。而如果用聚丙烯包裝袋,3萬噸的月產量需要10萬條包裝袋,袋子用量是目前的5倍,這意味著此前每個月光包裝袋的成本,需要約160萬元。
從增效角度看,當用廢棄的包裝袋制成紗布后,不但節省了中泰紡織集團內部買紗布的成本,還給子公司帶來收益。“中泰紡織集團旗下很多子公司需要的擦設備的紗布,目前都從我們公司購買。這樣算下來,又給公司增加了一筆可觀收入。”謝峰說。
還值得一提的是,從2020年開始,中泰紡織集團還沖破觀念“圍墻”,陸續開發出用粘膠纖維制作的毛巾、毛毯、浴巾、文化衫、襪子等系列終端紡織品,不斷將纖維產品向下游延伸,取得較好效果。
以毛巾為例,1年多來,其使用自主品牌的粘膠纖維毛巾已通過代銷、訂貨、網購等方式,實現了一定量的對外銷售。同時,中泰紡織集團上級中泰集團有4萬余人,每個人每年的勞保用品會發放4條毛巾,合計16萬條毛巾當前已全部實現了自產自用。相比對外采購毛巾,這又給企業節約了一筆費用。“我們家現在用的就是公司自己產的粘膠纖維毛巾。”謝峰笑著說。
此外,新包裝袋的制作,還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泰紡織集團粘膠纖維的消耗量,擴大了銷量。據介紹,每制作1000個包裝袋,需要消耗1噸粘膠纖維。
“整體來看,通過這一創新舉措,一下子降低了企業的經營成本;而且我們真正做到了不浪費一點一滴,拉動了中泰紡織集團內部的循環經濟;還開拓了思路,讓大家在市場行情不景氣的時候,摸索到了企業的新增收點。這既踐行了循環經濟理念,為國家減碳目標盡了一份力,又讓企業實實在在收獲了經濟效益,真可謂是‘名利雙收’。今后,我們還要繼續探索類似的創新。”謝峰興奮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