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殃勒是一種肉質灌木狀小喬木,莖常三棱狀,偶有四棱狀并存,高可達3-5米,直徑5-7厘米。其上部多分枝,棱脊薄而隆起,邊緣具明顯的三角狀齒。火殃勒的肉質莖挺拔,頂部濃密的葉子像皮革一樣堅韌,四季常青。花序單生于葉腋,總苞寬鐘狀,雄花多數,雌花一枚,花柱分離,柱頭2淺裂。蒴果三棱狀扁球形,成熟后三裂,種子近球狀,平滑。
火殃勒原產于印度,廣泛分布于亞洲熱帶地區,包括孟加拉、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巴基斯坦、斯里蘭卡、泰國、東帝汶和越南等地。在中國,火殃勒南北方均有栽培,南方常作綠籬,并有逸為野生現象,北方多于溫室栽培。火殃勒喜溫暖干燥和陽光充足的環境,不耐寒,但耐旱,宜排水良好、疏松的沙土。生長適溫度為25-35℃,冬季越冬溫度不得低于7℃,否則易受凍害,莖節容易腐爛。
火殃勒的多樣作用
1.觀賞價值火殃勒的肉質莖和頂部濃密的葉子,四季常青,形態獨特,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在園林中,火殃勒常被用作綠籬或盆栽,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一份自然的韻味。
2.藥用價值火殃勒全株入藥,具有散瘀消炎、清熱解毒之效。莖、葉可用于治療急性胃腸炎、瘧疾、跌打腫痛等癥狀。其液汁則有瀉下逐水、止癢的作用,可用于治療肝硬化腹水及皮癬。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火殃勒的液汁有毒,不能入眼,使用時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防止發生不良反應。
3.生態價值火殃勒作為一種肉質灌木,具有較強的生態適應性,能夠在干旱、貧瘠的環境中生長。它的根系發達,能夠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對于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土壤資源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