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會育苗、戶戶能賣苗”是壽光市最大的產業特色。這個小城市是“中國蔬菜之鄉”、全國重要的蔬菜生產研發基地和質量標準中心、縣域高質量發展樣板城市。當地第一產業的經濟規模超過100億,從事苗木的個人企業估計有六七百家。今天我們專訪的主人公李白(化名)就來自壽光市。
隨著天氣逐漸轉暖,蔬菜育苗已進入關鍵時期。在山東省壽光市圣大種業有限公司種植基地的智能溫室大棚內,李白接連幾天都帶領著團隊搶抓時機,有序開展著蔬菜育苗工作。
圣大種業有限公司是李白和老婆一起辦的,他主要負責種苗培育和銷售這類對外的工作,老婆則主要負責人事、財務等對內的工作。為了獲得更優質的蔬菜苗,團隊還配備了專門的技術人員,負責育苗。
他的育苗基地主要以西紅柿苗、黃瓜苗、辣椒苗為主,還有茄子、花菜等菜苗。其中,西紅柿苗有上百個不同的品種,黃瓜苗、辣椒苗也有幾十種。因著跑單勤快,又有一股干事創業的“鉆”勁,剛創業的幾年里,他的苗子銷量不愁,也算是小有名氣的育苗大戶。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20年3月,本該是全年最忙的春耕期,卻因為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基地的銷售計劃。原本要出手的苗,遲遲找不到買家,這可急壞了李白夫婦。作為從小在農業大省長大的創業者,雖然團隊早已通過掌握溫室大棚等技術能很好地應對各種天氣極端情況,但遭遇到這種史上未有的危機,也讓一貫有主意的李白慌了神。
因為每年出苗達到2000萬株,所以他們做得基本上是批發生意,而且菜苗和樹苗不一樣,萬一今年的樹苗沒賣出去,還可以作為下一年的苗子,但菜苗必須得在出苗前后這一段非常短的時間內找到買家,不然的話就得“砸”在手里了。聯想到自己買抗疫物資基本上都是通過網購,王全國決定將自家的生意搬到網上去。
他想起了前期注冊的農業平臺惠農網,主要是做B2B的,可以試試。由于之前主要做線下銷售,2018年的時候,李白只是注冊了一個賬號之后,基本上也沒有花時間去運營。下定決心后,李白找回了店鋪,并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開始嘗試運營店鋪。
沒想到的是,他陸陸續續地獲得了幾萬元的訂單。這也讓王國開始燃起了新的希望。為了獲取更多的有效流量,并讓客戶對自家的店鋪更有信任度,李白成為了惠農網的農批通和買家保障商家。
顧問一對一服務,店鋪運營有方,訂單也紛至沓來。“每天最高興的莫過于收到訂單的時候了。”3月的一天,李白一大早就開始看惠農網店鋪的后臺訂單數據,吃完早飯便從田里起了9000株黃瓜苗,準備發往陜西省。
為了保障苗子的質量,李白采用苗床網育苗,這樣的話不僅苗子長得精神,每株苗都能有單獨的土壤包,能夠更好地保護苗子的根部,提升成活率。
“要快遞,得把根部弄點土球保護好。”李白分享道,“苗木的快遞包裝和快遞實效是影響苗子成活率的關鍵。所以,在包裝上,我們要做到防震、透氣,發貨要快,快遞服務要好。”他補充,他家的店鋪平均發貨速度是13.61小時,除特殊情況,當天的訂單基本上當天都會發貨,所以售后率比較低——只有1%。然后品質好的話,也比較容易產生復購。
除日常運營外,李白積極參與惠農網平臺舉辦的大促活動。在惠農網首屆農資交易會中,他的西紅柿、辣椒、黃瓜等蔬菜種子相當搶手,一周在線交易近30萬元。為讓客戶更直觀地感受他們在育苗、包裝、發貨等過程中的精細化管理等優勢,他還通過“視頻看貨”欄目,發布苗子特寫、大棚情況、快遞打包等方面的視頻,提升店鋪瀏覽量,也增加了詢盤與訂單。
現在,圣大種業有30畝育苗基地,包含7座高溫大棚、1個智能溫室,年育苗和銷苗2000多萬株,年營業收入超1000萬元,有生產人員十二三人左右,銷售八九人,帶動周邊20名左右村民就近就業。
每年的2月到4月、7月到8月,是李白和團隊最忙的時候,基本上一天下來忙得腳不沾地。但李白說自己“痛并快樂著”。他還準備注冊品牌,將自家的苗木公司做成有口皆碑的品牌企業,為未來公司的規模拓展奠定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