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藝術裝置被命名為“云上坐”,呼應“云林劇場”的“云”主題,在水杉林中創作一個可以自由攀登和躺坐的構筑物。建筑師以“云林劇場”改造為契機,將3D打印的建造技術,結合到藝術裝置的實施中。
米丈堂計劃對藝術生活空間中的一片水杉林進行改造,提高場地的使用頻效,使其成為一個多功能的室外劇場,并且制作一個藝術裝置,在一定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成為藝術空間中的一個重要展示項目。米丈建筑也將其作為一個重要的藝術實驗,希望在藝術創作的同時,探索數字建造方式在實際項目中的運用。
在數字化和網絡時代的今天,大量的傳統行業要么消亡,要么徹底的自我革新。而建筑學似乎沒有太多的變化,除了設計過程的數字化,大規模提高了設計的“生產效率”,而“效率”與“創作”本身卻是互為矛盾的。建筑學被發展成為規模化的重復性生產,疏于思考的后果往往是對于外界的變化反應遲鈍。現在看2000年,庫哈斯在普利策建筑獎授獎儀式上所說:“我們仍沉浸在沙漿的死海中。如果我們不能將我們自身從‘永恒’中解放出來,轉而思考更急迫、更當下的新問題,建筑學不會持續到2050年”。這的確恰如其分,相對于建筑學來說,建造方式的變革,也是緩慢而滯后,帶來的后果就是對于勞動力的嚴重依賴。而人口結構的迅速變化和社會價值觀的轉換,建筑熟練工急劇減少,人力成本大幅增加。自2017年米丈堂藝術生活空間開始改造到現在,同樣的施工隊伍,人力單位成本增加了一倍以上。這些內部和外部因素,都要求建筑師認真思考在高速變化時代下的應對策略。
我們以“云林劇場”改造為契機,將3D打印的建造技術,結合到藝術裝置的實施中,以檢驗這項技術目前的應用成熟度。3D打印在建筑中的運用,最大的優勢在于以數字為媒介,從設計到工廠的直接建造,從而減少了大量的中間環節,盡可能降低對于現場施工的人力耗費,同時拓展設計語言,進入一個更加自由的創作維度。
藝術裝置被命名為“云上坐”,呼應“云林劇場”的“云”主題,在水杉林中創作一個可以自由攀登和躺坐的構筑物。一根連續的曲線,在樹林間盤旋而上,由底向上逐漸收縮,形成自然的看臺,在到達頂層的時候,向外圈飄出,似一朵云蔓延開來,成為可以躺坐的云上座椅,線條在最高點折轉而下,連接到最初的起點。這是一根首尾相連的曲線,印證著世間萬物的輪回,生生不息。
而裝置的打印過程,恰巧也成為這種循環概念的充分演繹。百分之七十回收的建筑固體廢物,經過粉碎后,加入百分之二十的骨料,百分之十的粘合劑和纖維,最終成為高強度、速干的打印油墨。大尺度的打印機,最大可以加工20米乘以9米見方,高度3.5米的單個構件。確定裝置在樹林中的位置之后,考慮與樹木的自然穿插,裝置被分解為均等的八個部分,分別打印完成后,至現場拼裝,這對于打印精度和現場安裝都提出了較高要求。完成后的裝置,如同林中飄然而起的云霧,流暢而輕盈地盤旋于樹林間。相較傳統的施工方式,3D打印大幅度降低了實施難度,對于實施異形結構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如果在別的場景下實施,裝置整體打印成型,完成難度會進一步降低。
裝置表面處理為白色,恰巧初冬,水杉在雨后落葉紛紛,紅色的落葉與白色云朵相應成趣。當陽光灑落林間,坐于云上,聽風過林梢,在這繁雜的都市中,尋得一份世外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