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車市,新能源成功搶SUV的風頭。
當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和銷售市場時,政策的春風再次點燃了合資企業的浪潮,外國品牌在中國尋求立足點。
一切都應該從雙點開始。今年9月,為確保新能源汽車的大力發展方向和中國品牌新能源的發展優勢,國家正式啟動了雙點政策。根據規定:自2018年4月起正式實施。對于傳統能源乘用車年產量或進口量超過3萬輛的乘用車企業,2019年和2020年新能源汽車的比例為10輛%、12%。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在2020年以后制定并公布新能源汽車的比例要求。
當外國品牌仍在與中國品牌競爭時UV在市場上,這一政策就像一根棍子,讓許多汽車公司渴望解決方案。雖然新能源汽車是全球時代的趨勢,但許多外國汽車公司仍熱衷于所謂的中國市場深度培育,考慮消費者在傳統燃料汽車中的購買思想。那么,未來該怎么辦呢?每個人都在看風。
再合資扎堆 不同的自主態度
同時,早在今年6月,大眾集團就與江淮汽車簽訂了合資協議,成立了江淮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共同經營電動汽車。國家發改委、商務部還發布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7年修訂)》,明確提出同一外商建立生產純電動汽車產品的合資企業,不受合資企業數量的限制。
因此,在新能源發展仍存在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合資合作已成為外國汽車企業的救命稻草,促進了下一次多次婚姻。
8月,雷諾-日產聯盟和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宣布成立新的合資企業-易捷特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在中國共同開發和銷售電動汽車。易捷特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東風持有50股%雷諾、日產各持25股%。
11月,泰汽與福特亞太汽車控股有限公司、福特汽車(中國)有限公司在北京達成合資協議,成立新的合資公司——中泰福特汽車有限公司,各持50家合資公司%股份。新合資公司將打造一系列經濟型純電動乘用車產品,采用合資公司中國品牌。
以上一拍即合,當然會有左右選擇。近日,有消息稱,寶馬正在與世界其他汽車制造商談判,試圖尋找合作伙伴共同開發小型電動汽車,以減少未來的Mini電動汽車的生產成本。長城汽車曾表示,正在與寶馬討論成立合資企業。
此外,在與北汽集團簽署新的框架協議后,戴姆勒受到吉利的重視。據外媒報道,吉利投資45億美元認購戴姆勒汽車5家%該股份計劃在新能源領域尋求合作。但戴姆勒似乎對吉利拋出的橄欖枝并不感冒。據相關人士透露,除了與北汽集團的深厚友誼外,根據北汽集團與戴姆勒簽署的框架協議,未來投產的純電動汽車有望在奔馳上貼牌,自己的招牌當然要用心經營。
除了上述發布消息的合資合作外,還必須有許多聯系中國新能源領域未來的市場潛力自然不用質疑,但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再次被拋出:合資能否如預期給中國品牌帶來好處?前中國汽車技術中心主任王秉剛說:從過去幾十年的汽車合資來看,我們并沒有用市場換取真正的技術。新一輪合資潮的到來會帶來一些好處和不好的地方。
過去的教訓自然值得警惕,但縱觀今天的環境,不難看出中國品牌有了很大的提升。針對新能源領域的布局,廣汽新能源獨立,一汽、長安、東風聯手。.....這一切都清楚地表明,許多汽車公司已經開始立足于自己,尋求合適的發展道路。當大浪來臨時,沒有人能避免它。無論采取什么形式,都會有起伏。中國品牌所缺乏的不是訓練。既然機會來了,拿出你的家庭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