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鴻雋像
他們的科學精神
今天,很多人都知道美國有一本科學雜志,它成立于1880年。100多年前,中國還有一本科學雜志,由一群外國學生在美國創辦。與此同時,中國科學社誕生了,這是中國近代最大的科學家群體。當時,中國的《科學》雜志受到知識界的高度重視。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稱之為中國今天唯一的科學雜志。《科學》雜志和中國科學社的主任是任洪軍。他出生于1886年,早年在中國公立學校學習。他是胡適的同學。后來,他在日本學習化學,加入了四川分會,成為革命黨的骨干。辛亥革命后,任洪軍曾擔任孫中山的秘書。因為對袁世凱不滿,他去了美國,繼續學習化學。
在現代中國歷史上,革命不僅是社會進步的火車頭,也是各類人才的培養。作為辛亥的元老,任有著耀眼的革命簡歷,但最終刻在歷史上的是他在科學領域的努力。嚴格來說,任的科學救國之路是1918年回國后開始的。但就像革命之火在海外孕育一樣,任的科學生活早在出國留學的時候就開始了。1916年1月,他在《科學》第二卷第一期上發表了《科學精神論》一文。這應該是科學精神第一次在中國文獻中系統討論。而且,任不僅提出了科學精神這個詞,還在一系列討論中系統討論了科學精神。
任洪軍認為,所謂科學家,不是指化學、物理學或生物學,而是近300年來西方對自然和人為現象的綜合研究。科學發生的源泉是科學精神。在《科學概論》中,他明確表示,要了解科學,首先要找到科學的出發點,即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等。其次,我們需要知道的是科學本身和科學的各種結果,比如新的工業、農業、醫術等等。科學精神是求真理。這三個字可能是歷史上對科學精神最簡潔的總結。那么,什么是真理呢?任洪軍說:真理的特點是大多數事實都是左證。。他還認為,科學家所知者,以事實為基礎,以實驗為稽,以推測為表,以證實為決,而不能容忍成為教學和前人的話。也就是說,真理應該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而不是模棱兩可的騎墻態度。
在這種情況下,科學精神應該具備的要素是明確的。第一,崇尚現實。凡立一說,根據事實總結群體形象,而不是背誦陳言,以虛構為能。首先,它是昂貴的和真實的。凡事都要盡自己最大的細節,而不是模棱兩可的說話。后來他加了觀察、謹慎和懷疑,也就是要注意細節,不要輕易判斷。無法解決的問題寧愿懸置也不愿曲為解說,等待知識發展后,再逐步縮小不可知的范圍。一旦科學研究發現的真理與人們原有的理解相反,那么雖然很難,但去湯蹈火與之戰,直到死而不后悔。換句話說,科學精神是對真理的探索和捍衛。
在另一篇文章中,任鴻雋進一步提出,科學是研究事實的知識。改變世界的重大發明都是建立在研究事實的基礎上的。唯一要研究事實的,所以科學家要注意觀察和實驗,成年后要在天文臺、農田、轟轟烈烈的機械工場、臭氣熏天的化學實驗室工作。因此,科學家是研究事實的人。培養科學家首先要學會觀察實驗、記錄、計算和判斷的各種方法,這些方法也是研究科學的工具。在任鴻雋看來,他那個時代的學風中有很多與科學精神背道而馳的問題,一是好虛誕而忽近理,即熱衷于談論神、鬼、神秘的東西。二是重文章而輕實學,習慣于鉆故紙堆、尋章摘句、雕刻文字、閉門造車,而不是善于從事實中尋找真理。第三是老說而賤特思,生活在古人或前人的陰影下,缺乏懷疑精神。任鴻雋說,如果這些問題沒有得到糾正,日復一日地為科學做飯。他一生的野心就是與此作戰。
任洪軍說:建立科學,具有繼續增長的性質,高的性質,有相互研究的必要性,有取精用雄心壯志的需要。我們不能不依靠團體來支持它。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幾乎一生都致力于中國科學社和科學雜志。事實上,他把科學精神落實到一個科學社區,在全社會建立科學共識。更高的目標仍然是他年輕時下定決心的救國夢,即弘揚科學,更新中國文化,幫助民族危機。由于當前形勢或環境的原因,任洪軍的科學夢想未能實現。然而,他對科學精神的闡述仍然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