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仙花黑斑病在鳳仙花生產種植中是一種重要的病害,在我國發生普遍,為害嚴重,應當引起重視。
癥狀該病為害葉片,尤其中下部老葉片易感染發病,受害葉片出現圓形或橢圓形病斑,呈黑褐色,直徑2―10毫米,有不明顯的輪紋,邊緣顏色較深。發生嚴重時病斑可擴展連結斑塊,病斑上生有淡綠色或欖黑色霉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導致病葉皺縮,枯死。
病原AlternariatenuisNees.屬半知菌亞門,鏈格孢屬真菌。分生孢子梗直立,褐色,有屈曲,頂病常擴大而具孢痕,大小5-125um×3-6um。有喙,深褐色,大小1-58.5um×1.5-7.5um,1-9個橫隔,0-6個縱隔。
發病規律該病菌以菌絲體在病株殘體上越冬,翌年春季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一般經氣流傳播,喜高濕環境,多雨、重露有利于發病和流行。東北一般7-8月為發病盛期,9月上中旬逐漸減少。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加強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灌水,保持適當通風透氣,提高植株抗病力。雨后及時排水,清除病殘體,摘除下部老葉,病葉。將其集中深埋或燒毀,減少越冬菌源量,改良土壤。
(2)施行輪作制。
(3)化學防治最后在發病前噴1次1%波爾多液保護,發病后可噴灑50%多菌靈或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50%退菌特800倍液。
常用藥劑多菌靈、托布津可濕性粉劑、退菌特。
芋雙線天蛾又名鳳仙花天蛾。分布在華北、江蘇、浙江、江西、廣東、臺灣等地區。幼蟲危害鳳仙花、水芋、葡萄、長春花、地錦、雞冠花、三色堇、大麗花等多種花卉。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40毫米,褐綠色。胸部背線灰褐色明顯易見。前翅灰褐色,翅面有數條灰褐色和黃白色條紋。后翅黑褐色,有灰黃橫帶1條。緣毛白色,前后翅反面有黃褐色。有3條暗褐色橫線。
卵:球形,淺綠色。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80毫米。圓筒形,較粗大。體色多有變化,通常為綠褐色和紫褐色,胸背有兩行黃白點,體兩側有黃色圓斑和眼狀紋,圓斑內有紅黑或黃黑兩色。第八腹節背面有尾角1個。
[生活習性和危害]
1年發生1-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來年6-7月出現成蟲。成蟲趨光性很強,晝伏夜出。成蟲交尾后,將卵產在嫩葉上,卵期約10天左右,幼蟲發生與害期在6-10月。該幼蟲有避光性,白天躲在花卉的枝叉陰處,其食量很大,常造成葉片殘缺不全,嚴重時葉片,花被蠶食一光,影響花卉正常生長和觀賞。9月中旬出現第二代幼蟲,危害至10月份。入土筑粗繭,在其中化蛹并過冬。
[防治方法]
第一:成蟲趨光性很強,可利用黑光燈誘殺。
第二:在幼蟲嚴重危害期,噴施b.t.懸乳劑(蘇云金桿菌)400-600倍液,或用35%伏殺磷乳劑2000倍液防治。
第三:蟲量少時,可觀察地面排糞狀況,進行人工捕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