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葉部初起褐色、灰褐色或紫褐色小點,逐漸形成圓形斑,非水漬狀,不透明,病斑周圍無黃綠色暈圈,直徑2~4┨,病斑邊界清晰,外圍紫褐色。后期中部白或褐色,略帶輪紋,病斑枯死脫落,形成不規則的穿孔。
2、發生規律:病菌在落葉上越冬,翌年春季借風雨傳播。6月開始發病,8~9月為發病盛期,降雨量大則病害發生與流行,樹勢衰弱,發病嚴重。
3、防治方法:①結合冬季修剪整枝,剪除病枝,清除枯枝落葉,減少侵染源。
②春季樹木發芽前噴灑石硫合劑進行保護。
③6月發病初期噴灑瑞毒霉錳鋅、加瑞農、甲基托布津等藥劑防治。
細菌性穿孔病
1、癥狀:病害主要發生在葉片上,枝梢也能受侵染。葉片開始出現水漬狀小褐點,而后擴展成圓形或多角形病斑,褐色或紫褐色,病斑周圍有黃綠色暈圈。潮濕情況下,病斑背面有淺黃色菌溢,后期病斑脫落形成穿孔。枝梢受害后形成黑色凹陷而且龜裂。
2、發生規律:病菌在枝梢病斑和病芽內越冬,春季靠風雨和昆蟲傳播陰雨連綿或蚜蟲、葉蟬為害嚴重時容易造成病害流行。
3、防治方法:
①合理修剪,增加通風透光;合理施肥,增強生長勢。
②春季發芽前噴灑波爾多液,消滅病原。
③發病初期噴灑多菌靈、可殺得等藥劑防治.
細菌性根癌病是我國北方園林花卉苗木上最容易發生的根部病害之一,多發生于土壤偏堿地區。該病除危害櫻花外,還能危害榆、月季等薔薇科植物,以及銀杏、石竹等室內外花木,其寄主涵蓋60科300余種植物。
癥狀
該病常發生在根頸部,尤其在苗木嫁接口處,有時在側根、支根或枝(蔓)上也會發生。
癌瘤初生時呈球形,可互相愈合,顏色為乳白色或略帶紅色,隨腫瘤長大,內部木質化變硬,表皮龜裂粗糙并逐漸變成褐至深褐色,癌瘤可小如豆或大如拳。病苗須根較少、生長緩慢或葉黃早落、枯枝增多、花期變短,甚至死亡。該病十分頑固,即使清除癌瘤,往往又可生出。
病原及侵染循環
該病系革蘭氏陰性根癌土壤桿菌引起,該病原在癌瘤組織的皮層內或土壤中越冬,通過雨水、灌溉水、遠距離苗木帶菌,人為因素、蟲或根結線蟲等造成傷口傳播;在10℃至34℃范圍內生存,最適濕度22℃,低于18℃或高于30℃不易成瘤;耐酸堿范圍pH值5.7至9.2,在pH6.2至8內可致病;在偏堿粘重的連作地,濕度越高發病越重;在疏松的沙質壤土地發病少。
防治措施
1.對出圃或外來苗木加強檢疫,拋棄病株,發現可疑苗木,應用1%硫酸銅液浸根5分鐘再放入2%的石灰水中浸1分鐘,也可直接用鏈霉素溶液泡30分鐘栽植觀察。2.按每平方米30克至50克施呋喃丹3%顆粒劑,翻地15厘米至20厘米后澆透水殺滅根結線蟲以及地老虎等害蟲;嫁接應避免傷口接觸土壤,嫁接工具可用75%的酒精或1%的甲醛液消毒。3.發現病株,應背腫瘤與其周圍一起切除,傷口可用醫用高度碘酒或用鏈霉素400國際單位消毒后涂凡士林封閉;病株周圍可一次施入硫磺每平方米50克至100克,并灌注20%土霸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4%多效靈水劑150倍液消毒,以后每半月灌消毒液一次,共三、四次即可,在癌瘤切除20天后灌50%吲荼粉劑100至150ppm液以促進植株根系生長,復壯病株。其他處理同前,治療在早春或夏季根系進入旺盛生長前進行效果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