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來說,一臺車的動力水平的高低是由車款的定位決定的。比如作為一款買菜代步車,動力夠用就可以。而對操控有一定追求的運動型車,動力上的表現自然不能差,起碼也要為駕駛者提供一個可以提高腎上腺素的加速能力吧。這樣的不同動力需求,就好比前者只想要充饑,后者則更追求味蕾上的體驗。
不過“東瀛寶馬”馬自達似乎卻并不符合上述這套理論。更注重車輛操控高手的它擁有著并不澎湃的發動機馬力,使它目前在售所有車型的破百成績都很難突破8秒大關,究其原因就是馬自達在國內只提供自然吸氣形式的發動機。那么為什么能造出轉子+渦輪的馬自達,還要堅持自吸呢?今天咱們就一起來看看自吸的優勢所在吧~
自然吸氣發動機相比渦輪增壓來說,首先最大的優勢就是油門響應快。那么什么是油門響應呢?簡而言之就是當你踩下油門后,車輛需要多長時間才能釋放出發動機的最大動力。而渦輪車在這一點上就做得沒有自吸好,如果想要彌補渦輪車扭矩響應慢的問題,那就必須通過不斷提高自身轉速和增大排氣量的方式來減少把渦輪吹滿所需的時間。可即使這樣,它過長的進氣路徑以及復雜的加壓流程還是讓它在自吸前敗下陣來。所以我們可以有一個很直觀的體驗就是渦輪車的油門踏板并不能像自吸車那樣跟腳靈敏。
其次就是自吸的提速更線性?,F在的車企為了減輕渦輪遲滯問題,普遍都使用慣量更小的小尺寸渦輪。雖說這種小慣量渦輪更容易被吹動,但較小的渦輪口徑,在高速時同樣也會影響到出氣效率,最終導致發動機轉速越高,扭矩反而會大幅下降。扭矩下降后就會使得渦輪車在實際駕駛中,不能獲得更好的動力表現,甚至還會在行駛途中受到風阻影響,出現車速越高提速越無力的情況,會出現無法提速的吃力感。所以自吸引擎的動力輸出與發動機轉速成正比的線性提速,顯然可以帶來更加平滑舒暢的加速感受。
所以在綜合動力響應優勢以及動力線性優勢后,大家應該就能領悟到馬自達的終極優勢之“人馬一體”。無論你何時踩下油門踏板,用何種方式進行提速,幾乎零延時的舒適感,還有那先淺后深地踩踏油門,腳下深一寸,它就多一寸的動力體驗。更喜人的是,這種高度的一致性并不僅僅停留在體感層面,而且還能在聽感層面達到完美的契合,這種人車合一、人馬一體的愉悅感,可不是渦輪之輩能比擬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