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假設你去餐廳點一份糖醋排骨,如果服務員給你端上一盆鮮血淋漓的原生狀態排骨請你享用,我想可能絕大多數人最自然的反應就是,什么,生的,這能吃嗎?
你好科普的小貼士:在進化的過程中,人類祖先所吃的生肉是無法支撐人類大腦的消耗。是英國人類學家和靈長類動物學家理查德·沃爾特·弗朗厄姆認為,人類之所以能演化為高級生物,就是源自于熟食。
除了一些特殊的、極少數種類的食材,比如說牛排或者日式刺身等,其他的肉食可能99.99%的人都會認為應該煮熟后再吃。而且,就算牛排和刺身,都不是廣大人民群眾常見的用餐選擇。
你好科普小貼士:鉆木取火其實是一個很費時間并且對技術要求頗高的取火方式,但人們最終發明了火弓。火弓取火操作簡單,通過一定的實踐練習之后,取火效率大大提升。
那么問題來了,其實在我們的祖先通過鉆木取火采集了火種之前,遠古的人類也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而且放眼望去,從古至今,在自然界生活的野生動物都是吃血淋淋的生肉,那為什么我們現在就一定要吃煮熟的肉食呢?
人為什么要吃煮熟的肉?
現在我們不吃生肉最主要擔心的問題是生肉可能攜帶大量的細菌和寄生蟲,會讓我們生病,影響身體健康,甚至是危及我們的生命。
你好科普的小貼士:海魚體內也可能會有寄生蟲,如果食用也可以寄生于人體。 海魚體內的寄生蟲主要有兩大類,異尖線蟲和裂頭絳蟲。因此盡量煮熟哦。
因此,我們需要將肉類煮熟,通過高溫殺死幾乎所有的有害細菌和寄生蟲,讓我們能夠吃得安全和健康。
那么問題又來了,我們吃肉擔心細菌和寄生蟲,難道動物吃生肉就不用擔心這些問題了嗎?細菌和寄生蟲還會看人下菜碟?
寄生蟲有什么樣的危害?
要回答前面的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寄生蟲。從學術角度來講,寄生蟲是以寄生方式生存的具有致病性的低等真核生物,它的特征是在宿主體內或附著于宿主體外來獲取其生存、發育以及繁殖所需營養的一切生物。
你好科普的小貼士:對于寄生在人體身上的寄生蟲來說,人體是非常理想的繁殖棲息地點,此類寄生蟲可通過空氣,飲用水,食物和直接接觸進入人體。
說人話,劃重點:寄生蟲有致病性,偷取宿主的營養。這樣看來,寄生蟲還真不是什么好東西。而且寄生蟲還是個釘子戶,一旦被它盯上,宿主就很難擺脫。常見的寄生蟲有:跳蚤、絳蟲、線蟲、血吸蟲、蛔蟲等等。
你好科普的小貼士:我們經常能夠看到鯨類的身上有著密密麻麻地附著生物,許多會讓有密集恐懼癥的小伙伴感到不適,這些附著生物主要是鯨虱和鯨藤壺。
寄生蟲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寄生蟲可以寄生在幾乎所有的生物上面。當然從寄生關系來看,目前寄生蟲與宿主的寄生關系主要有3種方式:偏利共生、互利共生和寄生三種。為了避免大家混淆,我們在本文中談到的寄生蟲單指那些對宿主有害,對自己有利的蟲子。
寄生蟲如何寄生?
科學家解剖了野生動物的尸體,在它們的腸胃中發現了很多的寄生蟲,經過進一步的研究,可以肯定的是,食物是野生動物感染寄生蟲的主要來源。
你好科普的小貼士:一頭成年公獅子一天要進食大約12千克的肉類,成年母獅子一天要進食大約10千克的肉類。
它們通過進食已經攜帶了寄生蟲的動物的生肉,從而讓寄生蟲隨之進入自己的體內。
細菌有什么樣的危害?
生肉中除了含有寄生蟲,隨著時間的流逝,還會滋生大量的細菌,比如沙門氏菌、諾如病毒、大腸桿菌等。
一般來說,新鮮的肉食一般不會被細菌污染。但是對于現代社會來講,各種肉類從屠宰場被宰殺、分割、包裝、運輸、銷售過程中都有可能在各個環節沾染到細菌。
你好科普的小貼士:一般情況下冰箱里冷凍的肉最好不要超過3個月,極限狀態大約是10-12個月,而比較適宜的食用時間為1個月之內。
被我們買回家以后,不同的儲存溫度和加工方式,也會讓生肉上面的細菌大量滋生。因此,對于人類來講,肉類雖然能夠給我們帶來優質蛋白,也是我們每日能量的重要來源,但是生肉上面的細菌會讓人出現腹瀉、嘔吐甚至中毒的疾病癥狀。
野生動物為什么能夠吃生肉?
既然了解了寄生蟲是這樣幾乎百害而無一利的生物,而且放置時間過久的生肉也會有各種各樣的致病菌。那么對于野生動物來講他們吃生食為什么就沒事呢?
不要著急,讓我們接著往下了解。目前,經過科學研究以及合理假設,野生動物保持著進食生肉的飲食習慣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 新鮮度高
一般來講,大多數野生動物只有在饑餓的時候才會捕殺和獵食,所以,它們將獵物殺死后就會馬上就地分食。
你好科普的小貼士:致病菌大多在攝氏4度至60度之間迅速滋生及繁殖,所以這個溫度范圍稱為危險溫度范圍。
從細菌生長的環境條件來看,我們都知道時間和溫度是細菌的朋友,存放的時間越長,溫度越高,細菌就會越多。因此,如果只吃新鮮肉食的野生動物就可能會感染較少的細菌或者是寄生蟲。
2. 強大胃液
當然,我們也知道有一些野生動物專吃腐肉,而腐肉對于身體的危害非常之大,主要是因為腐肉中的肉毒桿菌會釋放大量的肉毒素。
你好科普的小貼士:我們常說的鬣狗全名叫斑鬣狗,它是鬣狗中體型最大的一種,是一種腐食肉食動物。
但是從自然進化論的角度來看,這類動物的消化系統也會相應地進化以便應對自身的飲食習慣。因此,這類動物的消化系統中擁有特殊的酸和酶,讓它們的胃腸特別強大,以此來分解和融化細菌和寄生蟲。
你好科普的小貼士:禿鷲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猛禽,沒有之一,世界上最大的猛禽就是禿鷲當中的安第斯神鷹。禿鷲的體長均能夠達到一米以上,最令人驚奇的是它的翅膀,完全展開后能夠達到2米以上。
比如說禿鷲,據實驗測試,它們的胃酸就像一杯濃鹽酸,PH值能夠達到1.3,用一個大家經常使用的生活物品來比較,那就是相當于潔廁靈的酸度。你就琢磨一下這個胃酸有多強大了吧。
同時這些動物自身的免疫系統也非常堅固,天生對很多寄生蟲或者是細菌有天然的抵抗性,不會感染或者生病。這或許是自然界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法則在起作用吧。
3. 消化系統
食肉動物的消化系統和食草性或雜食性動物的消化系統差異很大。以人類舉例,作為雜食動物,我們消化系統中的腸道總長在7米左右。
你好科普的小貼士:7米:這是我們人體腸道的大致長度。 小腸長度約為5~6米,主要負責吸收食物里的營養,而且人體60%~70%的免疫細胞都在小腸內。 大腸有1.5米左右,負責吸收食物中剩余的水分,將食物殘渣形成糞便,排出體外。
因此,超長的消化道為各類病菌繁衍生息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同時腸道中的各種褶皺更是成為了細菌和寄生蟲的落腳地。
而食肉動物的消化道非常地短,例如一只成年的老虎,其腸道大約為5.4米,因此,肉食經過這些腸道的速度非??欤€來不及腐爛變質,就已經被排出體外,對動物身體的影響就微乎其微了。
4. 生態平衡
小編在查找資料的時候還發現了一種有意思的現象。有些寄生蟲出于保護自身的需要,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在宿主體內的大量繁殖,從而能夠讓宿主生存得更久,為它們提供持續的營養供應。
你好科普的小貼士:血吸蟲,又名裂體吸蟲,屬扁形動物門,主要指所有歸類在裂體屬下19個同屬的物種,其中有6種可以寄生人類。
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主動地把宿主變成了可持續性資源。
5. 幸存者偏差
我們都知道幸存者偏差這個道理,簡單來說,就是未存亡者已經無法發聲或者我們在搜集信息時已經把它們自動屏蔽掉了。
你好科普的小貼士:幸存者偏差,是一種邏輯謬誤。是指過度關注“幸存了某些經歷”的人事物,忽略那些沒有幸存的,造成錯誤的結論。幸存者偏差可能導致過度樂觀的信念
因此,我們看到的都是吃生肉幸存下來的肉食動物,而那些因為吃了生肉而感染生病甚至死亡的動物,其實數量還非常龐大,只不過我們沒有看到而已。而且動物的生命相比人類說要短得多,很多時候可能還沒有等到疾病爆發,它們就因為爭斗,獵食而死掉了。
6. 優勝劣汰
在不斷地進化過程中,有一些野生動物無法有效地抵制身體里的寄生蟲,可能就會被自然選擇淘汰。而留下來的這些動物種類在不斷地演化中升級打怪,與寄生蟲斗智斗勇。
你好科普的小貼士:猴子雖然是雜食動物,但它們一般不吃肉食,因此無法吸收來自血液或者肌肉里所含有的鈉元素。
有一些野生動物還能夠主動地想辦法驅除自身的寄生蟲,比如說經??梢钥吹胶镒踊蛘叽笮尚傻茸迦合嗷ナ崂砻l,并且為對方消滅身上的跳蚤。
但是一般來講,目前只看到動物們對體外的寄生蟲有一些處理辦法,對于體內的寄生蟲幾乎是無能為力。
7. 沒有辦法的辦法
雖然吃生肉有很大概率會感染寄生蟲或細菌,但是對它們來說這就是一個單選題。不吃就會餓死,感染寄生蟲或細菌還不一定會死。
而且,對于它們來講,吃生肉也是惟一的進食方式,難道它們能夠像人類一樣把肉煮熟再吃?
你好科普的小貼士:高溫消毒是最好的殺滅寄生蟲方法,寄生蟲在70℃左右就可以被殺死,但是殺滅蟲卵的溫度相對要高一些。 當溫度上升至80℃或更高時可以殺死蛔蟲卵,但是時間短是殺不死的,必須保證在100攝氏度以上15分鐘才能殺死寄生蟲卵。
是否能夠使用火或者工具,是區別于人和其他低等動物最有利的手段,如果食肉動物都知道把肉煮熟了,那么它們也可能進一步進化出先進的文明,從而威脅到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當然,這個事情在目前看來是沒有太大可能性會發生的,所以,它們也只能吃吃生肉啦。
人類還能夠吃生肉嗎?
1. 雖然在遠古時期,人類天天都是吃生肉、吃野果、喝生水,看上去貌似也是活得好好的。要不然怎么會代代相傳呢?
但是發現了火并使用了火以后,人類的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得到了大大地改變,在這樣的情況下,人類的消化系統也不斷進化適應新的進食方式。
你好科普的小貼士:人類祖先(古猿)最早的飲食,與現代黑猩猩的飲食有些相似,包含大量的水果、樹葉、花朵、樹皮,偶爾還吃昆蟲和少許肉類。
因此目前,精細化的食物處理方式讓人類的消化系統變得越來越敏感和脆弱,長期吃煮熟的肉已經讓我們的腸胃大大降低了對于病菌和寄生蟲的抵抗能力。如果我們現在吃生肉的話,最有可能的結果是我們的消化系統已經無法適應這么粗狂的飲食方式,很容易就會生病。
2. 而且,現在人類社會整體的生活方式距離野生動物和純原始狀態的野外生活已經很遙遠。
你好科普的小貼士:2016年,俄羅斯冰層融化,釋放遠古的炭疽病毒,最終導致俄羅斯北西伯利亞地區2300多頭馴鹿感染炭疽病毒死亡。
現代文明讓我們似乎生活在了一個遠離大部分病菌或者寄生蟲的溫室里,一旦打破這個平衡,不僅僅會給單個個體,甚至是人類社會都會帶來很多的潛在威脅。人類近代史上的幾次重大疫情,都與野生動物身上所攜帶的病菌有著莫大的關聯。
家養的寵物能吃生肉嗎?
在被人類馴養之前,貓和狗也是屬于野生動物的一員,因此它們的腸胃也是具備了能夠很好地消化生肉的條件。
雖然現在它們作為寵物和我們一起生活在家中,吃我們精心準備的各種精細飼料,但是為了它們的身體健康并為了延長它們的壽命,寵物醫生還是建議我們在貓糧或狗糧之外,還需要給它們添加一定的肉食,特別是新鮮的生肉,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它們的腸道健康。
你好科普的小貼士:狗狗單單喂食生肉,會缺乏某種元素,會導致有些狗狗會褪色,掉毛,皮膚病等疾病。
而且不知道各位鏟屎官有沒有發現,就算是長期馴化的寵物貓狗種類它們還是會維持一定的野生習性,比如貓貓會捕獵老鼠,麻雀,而且如果不小心吃下去變質的食物,它們身體的自我保護機能也會讓它們將其吐出。
當然,寵物貓狗都是我們親愛的家人,各位鏟屎官在喂食生肉時一定要注意挑選新鮮的,并且要帶主子們定期驅蟲接種疫苗,更好地保護它們的健康。
結語
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人類發現了火,豐富了食物的烹飪方式,也間接地幫助人類站在了生物鏈的頭部位置。
你好科普的小貼士:人類其實并非位于“食物鏈頂端”,事實上,人類是位于食物鏈中央某處。
同樣地,人類的消化系統也隨著長時間進食熟肉而進行了相應的進化,加之生肉中含有的寄生蟲和細菌對人體健康會產生嚴重威脅,所以,現在吃生肉看來并不是一個什么好主意。
近年來,為了滿足口腹之欲吃野生動物或某些不恰當的飲食方式給人們帶來生命威脅的新聞屢見不鮮。為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還是希望大家珍愛生命,遠離生肉。
注:滿滿的求生欲~對于那些嚴格依照相關規范進行滅菌、運輸、保存、處理后的生食不在此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