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說十分親切,我們把它稱為“母親河”。因為我國最早的文明就是從黃河流域發展出來的,這里是我們華夏文明的搖籃,在歷史的長河中,華夏文明成為了一顆至今仍然璀璨生輝的明珠。
Tips:黃河的發源地在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北部,流經多個省份,包括青海、四川、甘肅、寧夏等,最終匯入渤海。
這條河流是我國第二長河,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早更新世,就已經進入了古黃河的孕育期,中更新世是古黃河的誕生成長期,一直到了距今10萬年到1萬年的晚更新世,黃河才形成了海洋水系,逐漸演變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由于含沙量巨大,黃河整體呈現渾濁的暗黃色,而這些河沙最終也隨著河水來到了渤海里,據統計,每年大概有12億噸黃沙被帶到渤海中,但是一直到現在,渤海都沒有被填平,這是為什么?
黃河為什么含沙量這么大
黃河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到了75萬平方公里,占據我國國土面積的12.8%。黃河呈“幾”字形在華北平原和黃土平原之中蜿蜒穿行,除了流域面積和長度位居世界前列之外,黃河的含沙量也是世界上的其他河流無法比擬的。
Tips:黃河源頭位于青海的腹地。河源一為扎曲,二為約古宗列曲,三是卡日曲。卡日曲最長,是以五個泉眼開始的,流域面積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干涸,是黃河的正源。
雖然我們看到的黃河經常是渾濁的,但它并不是一條從頭到尾都充斥著大量的泥沙的河流。在黃河上游靠近源頭的地方,河水清澈得能夠一眼望到底,甚至在有的河段,人們是可以直接把河水舀起來飲用的。比如青島貴德,黃河在流經這里的時候不再洶涌奔騰,似乎一瞬間溫柔了下來,平緩地流淌著,悄然無聲地灌溉周遭的土地和植物。
黃河變得渾濁的起點其實是在蘭州。當黃河從這里流過,其他的一些支流就會攜帶著泥沙匯入黃河。不過這些泥沙比起黃河的水量并不算什么,還不足以真正將黃河變得渾濁。對黃河水質造成決定性改變的地段是在黃土高原。
Tips:張掖有著美輪美奐的丹霞地貌。丹霞是指紅色砂礫巖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的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這里的丹霞地貌形成于距今約2億年的前侏羅紀至第三紀。
在我國,很多地方的水土流失都是由于過度砍伐樹木、開墾耕地等人類活動造成的,但是在黃土高原,人類活動并不是水土流失的唯一原因。早在人類文明還沒有出現的時候,黃土高原就已經因為侵蝕作用變成了現在這樣破碎的樣子。在自然演變和人為活動的雙重因素下,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日益加劇,對流經此處的黃河也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最直接的就是大量泥沙被河水沖刷進入黃河。
如果說在蘭州的支流帶來的泥沙對于黃河而言微不足道的話,那么黃土高原這里的支流就可以說是讓人無法忽視了。因為它們帶來的泥沙有數千萬噸,完全足夠把還算清澈的河水變得渾濁。除了支流帶來的泥沙之外,黃河本身的流動沖刷也會攜帶一部分泥沙,隨著河水來到下游。
Tips:黃土高原Loess Plateau位于中國中部偏北部,為中國四大高原之一。除少數石質山地外,高原上的黃土厚度平均在50~80米之間,最厚達150~180米。
在黃河下游,地勢變得平坦,河流的流速也逐漸慢了下來,泥沙就這樣在下游的河床上大量沉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經過專家進行調查和統計,黃河下游的河床每一年都在以相當快的速度上升,甚至高過了兩岸的地面,形成了“地上河”。
這是黃河下游泥沙含量巨大的原因,至于其他河段,則是與黃河流域的土壤性質有關。在黃河流經的大部分區域土質都較為疏松,完全不具備儲存水源的能力。而且在這里也無法進行大面積的植被覆蓋,就算種了樹下去也很難存活,沒有植被的保護,水土流失只會愈演愈烈。而且在這里暴雨十分常見,每逢雨天,這些土壤就會隨著雨水一起進入河流當中,不斷地增加黃河的含沙量。
Tips:山體滑坡是指山體斜坡上某一部分巖土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結構面產生剪切位移而整體地向斜坡下方移動的作用和現象。
在過去的幾年里,除了建筑堤壩和水庫進行洪水的防治之外,我國也開始重視對于黃河泥沙的治理,如今,黃河流域的植被覆蓋程度日益增長,水土流失的情況也得到了一定的遏制。
黃河填平了哪些海域
實際上,從古黃河時期以來,黃河就一直在用自身攜帶的泥沙填充著流經的海域。我們對于黃河現有的記載只有2000多年,但是僅僅在這2000多年里,黃河就曾經有過26次改道,將沿途的河提沖出了1000多個缺口。由于黃河存在的時期實在太過漫長,以至于我們無法統計從它形成之初到現在都填平了哪些海域。但是能夠確定的是,在華北平原的形成和擴張過程中,黃河功不可沒。
Tips:沖積平原是由河流沉積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在河流的下游水流沒有上游般急速,從上游侵蝕了大量泥沙到了下游后因流速不再足以攜帶泥沙,結果這些泥沙便沉積在下游。
黃河就像一個孜孜不倦的工人,用了數千年的時間改變了流經海域的面貌,將原本是海洋的地方用黃沙填滿,使其成為了陸地,海域的海岸線也因此不斷延伸擴展。華北平原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也就是說,黃河用了近千年甚至可能更久的時間,將25萬平方公里的海域填成了一個平原。
如今的華北平原在我國的所有平原中排到了面積第二的水平。在200多萬年前,華北平原其實還是一片海域。黃河、海河、淮河和灤河通過共同的沖積作用,將這片海域填造成了平原。黃河河水的沖積作用在里面占據了最主要的部分。當攜帶泥沙的河水來到入海口時,這些泥沙就會在兩岸堆積,經過日積月累之后形成陸地,這就是沖積作用。
Tips:水系是指由河流的干流和各級支流以及流域內湖泊、沼澤或地下暗河形成彼此相連的集合體,又為河系。
黃河的河沙不斷地匯入海域并且進行積淀,這些河沙在聚集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堵塞河道,阻礙河水的流動,黃河不得不改道而行,由于重力作用,黃河河水不斷匯聚到地勢較低的地方,同時繼續讓黃沙在這些地方堆積。而當時的華北平原又因為地質運動在不斷下沉,這就導致流入這里的黃沙數量越來越多,這些黃沙不僅填滿了當時的華北平原下沉的部分,甚至還用更多的泥沙造出了新的陸地。
通過科學家的研究調查發現,在華北平原中,有一大片區域都是在黃河的沖積作用下形成的,這片區域北起天津,南至江蘇中部,南北跨度有700多公里。華北平原在江蘇省的區域,有大約一半都是由黃河填造出來的。
Tips:丘陵(hills),為世界五大陸地基本地形之一,是指地球巖石圈表面形態起伏和緩,絕對高度在500米以內 ,相對高度不超過200米,由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的地形。
不過,山東的中東部地區并沒有受到黃河沖積作用的影響,因為這里的海拔非常高,屬于丘陵地形,黃河帶來的那點泥沙在這里并不能起到多大作用。
黃河會填平渤海嗎
除了華北平原之外,黃河的沖積作用還形成了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其中,寧夏平原的面積有1.7萬平方公里,而河套平原的面積則有2.5萬平方公里。渤海的面積只有7.72萬平方公里,單就華北平原的面積來說,就已經相當于不知道多少個渤海了。
那么,黃河為什么至今都沒有將渤海填滿呢?難道黃河中的泥沙選擇性避開了渤海,匯入到其他海域中去了嗎?
Tips:據記載:渤海是由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和中央海盆組成,《山東省志·海洋志》則還包括渤海海峽 。入海的主要河流有黃河、遼河、灤河和海河,年徑流總量達888億立方米。
其實不然。對于那些在渤海西海岸和黃海海岸生活了多年的老人來說,他們一定還記得在很久以前,自己生活的地方其實緊挨著大海。在滄州有一只著名的鐵獅子,名叫鎮海吼,重達32噸,是我國第一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從名字就能看出,這是當初當地的老百姓為了鎮壓海嘯而建造的。我們也就能推斷出,在當時,這個地方經常遭受海嘯肆虐,離渤海自然不遠,但是如今,這個地方距離渤海已經有50多公里了。
由此可見,黃河的泥沙并非對渤海毫無影響。黃河的沖積作用甚至還讓下游形成了城市,比如鹽城和連云港。專家曾經根據黃河的含沙量和聚積速度推測,如果在后面這些年里,黃河以及其他河流攜帶的泥沙沒有減少,最多只需要200年就能夠把渤海填平。
Tips:“環渤海地區”亦或是“環渤海經濟圈”,狹義上是指京津冀、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同時延伸輻射到遼寧、山東、山西以及內蒙古中東部。
渤海的深度其實非常淺,最深的地方也不超過18米,所以黃河其實一直在吞噬著渤海的海洋面積,逐漸將它變成陸地。只是這個過程非常緩慢,黃河用了2000年才讓渤海的面積減少了三分之一。我們人類的壽命和2000年的時間相比不過是彈指一揮間,自然很難明顯感覺到黃河的泥沙正在逐漸填平渤海。
還有一個原因則是遼河和海河的水量日益減少,匯入黃河的流沙也隨之變少,這樣一來,黃河的沖積作用自然會減弱,填平渤海的速度也就變慢了。但是,我們為了減緩下游河床上升的速度進行了黃河調水調沙工程,這反而使更多的泥沙都被河水沖入了渤海。近年來黃河的水量減少了,而渤海灣也一直在維持著不斷下沉的趨勢,總體來看,黃河填平渤海造地的速度還是變慢了。
Tips:黃河調水調沙就是在現代化技術條件下,利用工程設施和科學調度手段,通過下泄水流的沖擊,將水庫里的泥沙和河床上的淤沙適時送入大海,從而減少庫區和河床的淤積,增大黃河干流主槽的行洪能力。
不過這并不是什么值得慶祝的事情,按照現在這樣的速度,遲早有一天渤海都會被填平。海洋其實對于沿岸的陸地是具有氣候調節作用的,當渤海徹底被填平消失后,華北地區的氣候可能會出現巨大的改變,這對我們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好事。比如華北平原出現之前,山西其實也是一個沿海的省份,在當時,山西還有著大片的森林和宜人的氣候,各種各樣的生物都在這里棲息。
Tips:太行山一般指太行山脈。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是中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位于山西省與華北平原之間。
但是在附近的海域被填平之后,山西的氣候就開始變化,降水也逐漸減少,生態環境也完全無法與以前相提并論。雖然山西的氣候變化與太行山脈的崛起也有關,但海域的消失依然帶來了不能忽略的負面影響。
小結
最近20年以來,由于人們在工農業和生活方面的用水需求,從黃河、遼河、海河等河流匯入渤海的水量比起以前減少了很多,在10年前,黃河還曾出現了頻繁斷流的情況,所以極大減少了匯入渤海的泥沙量。而且我國已經在黃河上游開展了植樹造林工作,盡量減緩黃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匯入黃河的泥沙量也逐年減少。
Tips:海洋是全球氣候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通過與大氣的能量物質交換和水循環等作用在調節和穩定氣候上發揮著決定性作用,被稱為地球氣候的“調節器”。
因此,無論是黃河的河床上升速度還是渤海中的泥沙堆積速度,比起以前都減慢了很多。不過我們仍然不能夠掉以輕心,因為目前仍然有20多條河流匯入渤海,而渤海的深度一年比一年更淺,渤海只是在“慢性死亡”,最終有一天還是會被各個河流中帶來的泥沙填平。
為了保護沿海城市的生態和氣候環境,我們應該在有限的時間內采取有效的措施,不光只是減緩渤海被填平的速度,而是從根本上解決海洋消失導致的氣候突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