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億年的進化史就是一場奧林匹克賽事,哪個跑得更快更有力量,存活的機會就更大,因此許多動物都進化出有力的四肢,點滿了速度值。但是在動物種群中卻出現了一群異類,它們以慢著稱,慢騰騰的走路、進食,甚至面對天敵也還是一副“寵辱不驚”的模樣,看著十分令人火大,其中慢的令人發指的就是樹懶了。
Tips:進化在生物學中是指種群里的遺傳性狀在世代之間的變化。在繁殖過程中,基因會經復制并傳遞到子代,基因的突變可使性狀改變,進而造成個體之間的遺傳變異。
在《瘋狂動物城》中的樹懶閃電,每到他的戲份,都讓人懷疑電影是不是卡帶了,看得人十分心累。總之說起樹懶的懶散,那是幾籮筐的話都說不完。不過這么懶散的樹懶,卻還是會大費周章地爬下樹去排便,難道是生怕那些速度型選手不來捕食嗎?為何樹懶要冒著死亡的威脅,前去排便呢?
樹懶——世界上最著名的“懶漢”
人們在抱怨某些行動緩慢的事或人時,往往會說上一句:“怎么比烏龜還慢”,但是實際上人家烏龜可不是世界上最慢的動物,樹懶的速度比烏龜可慢多了。樹懶生活在中南美洲的熱帶雨林中,它們是“御宅”生活的忠實擁躉,一生中都生活在不見天日的雨林中,不洗澡、不下樹,要不是不吃東西會餓死,估計連吃飯也懶得吃。不過即使是進食,它們也還是一個月才吃一次。吃飽了就掛在樹上睡懶覺,連個窩都不搭。
Tips:樹懶Folivora:是哺乳綱披毛目下樹懶亞目動物的通稱,哺乳動物,共有2科2屬6種。形狀略似猴,動作遲緩,常用爪倒掛在樹枝上數小時不移動,故稱之為樹懶。
樹懶,屬于脊椎動物門哺乳綱披毛目樹懶科,別名擬猴。體長 60到80 厘米,重約 3.6至7.7千克。旗下有兩大分支,一個是二趾樹懶科,一個是三趾樹懶科,區分它們的標志就是爪子的數量。它們是熱帶雨林的沉迷者,主要分布在秘魯、巴西、巴拿馬、厄瓜多爾的雨林中,是愛好和平的樹棲動物。它們的頭又圓又小,還有一張極具喜感的臉,茂密的毛發把耳朵都給藏起來了。尾巴很短,只有5、6厘米。因為太懶了,它們的性狀退化十分嚴重,就連脊椎類哺乳動物的都有的7節頸椎,在樹懶這里不是少了就是多了,總之就是不遵守法則。
Tips:亞馬遜熱帶雨林Amazon Rain Forest,位于南美洲的亞馬遜平原,占據了世界雨林面積的一半,占全球森林面積的20%,是全球最大及物種最多的熱帶雨林。
樹懶正如其名,是一種懶得出奇,懶得能讓急性子的人憋死的哺乳類動物。整日里吃飽了睡,睡飽了也不吃,就趴在樹上抬眼望天cos沉思者,一整天也不去玩,連個娛樂活動都沒有。即使是動了,那速度也是慢的出奇,在樹上平均移動速度為4米/min,在地面的爬行速度為3米/min,就是遇到了天敵要逃命了速度也只增加了0.5米每分鐘。而樹懶如此懶散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它們的食物。
Tips:胃是人體的消化器官,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腸。胃的上口為賁門,下口為幽門。胃又稱胃脘(guǎn管,又讀wǎn碗),“脘”的古音同“管”,義亦相通。
樹懶,以樹為家,以樹葉、嫩芽為食,而樹葉中的營養物質十分稀少,因此它們進化出一個巨大的鐵胃,胃部占整個身體的三分之一。不過即使有了鐵胃,要消化分解樹葉中的營養物質也要一個多月的時間,其中的廢物殘渣在身體中堆積,占身體重量的三分之二。吃飽了自然要排泄,而這對于樹懶來說可是個力氣活,因為它們居然要下樹去排泄,而不是在樹上直接“空投”。這對于懶得要命的樹懶來說可是致命的。
為何要下樹排便?——樹懶驚魂時刻
樹懶,是經過全世界人民認證過的,世界最懶的動物,很難想象它們竟然會“跋山涉水”的下樹來排便,而不是像猴子或者考拉一樣在樹上往下“空投”便便。為什么懶散的它們會一反常態呢?要知道下樹不僅要耗費大量的能量還會被窮兇極惡的捕食者吃掉,事實上成年樹懶50%的死亡率都是由下樹排便被地面捕食者捕食而導致的。
Tips:猴子是哺乳綱靈長目猴科動物的統稱,雜食性,以水果為主,不放過唾手可得的肉食,是三種類人猿靈長目動物的成員。
起初科學家們認為樹懶下樹方便是一種社交行為,為了與其他樹懶交流,但是很快這個論證被推翻了,這些樹懶根本沒有交流。于是出現了反哺說,認為樹懶下來便是為了給大樹施肥,是一種反哺行為,但是這個說法十分牽強,大多數人并不認同。直到一篇刊登于英國皇家學會的研究論文,揭開了樹懶為何冒死下樹排便。
Tips:大便一般指糞便。糞便,俗稱“大便”、“屎”、“便便”、“”等,是人或動物的大腸排遺物,排出糞便,術語叫排遺,就是排除食物殘渣滓的意思。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行為維持著樹懶皮毛間的生態系統。樹懶的皮毛十分厚重,因為長期的不活動導致皮毛上長滿了細菌、真菌和藻類物質。由于長有藻類等物質,所以吸引了很多微小的節肢動物來這皮毛上定居,其中有一種動物是樹懶蛾。此前,人們普遍認為這些生活在樹懶身上的小動物與樹懶是片利共生關系,即只有它們得到好處,而樹懶什么也沒得到。
不過本次研究發現,包括樹懶蛾在內的生物與樹懶是互利共生關系,即雙方都有利。三趾樹懶每隔一段時間就爬下樹方便,它們在固定的坑位排便之后,那些躲藏在皮毛中的樹懶蛾就借此機會在新鮮的糞便中產卵。這些卵孵化之后以食樹懶糞便為生,等到長大變成樹懶蛾之后,在下次樹懶排便之時,又回到樹懶身上過快活的日子。而樹懶又從中得到了什么好處呢?
Tips:樹懶身上的樹懶蛾占它體重的2%左右,是其主要的食物來源之一。每當樹懶打理自己黏糊糊綠油油的毛的時候它也同時飽餐了一頓。
研究人員經過比對發現,樹懶身上的樹懶蛾的數量與樹懶身上的藻類數量成正相關。原來是因為樹懶蛾能將糞便中的養分帶到皮毛上,促進藻類的生長。而且死去的樹懶蛾的尸體能被皮毛上的真菌分解,釋放的養分可以供藻類生長,因此樹懶蛾的數量越多,藻類也越多。
藻類多有什么用呢?好處就是為樹懶提供脂質養分和能量。這些藻類富含脂肪化合物以及能量,而且易于消化,最重要的是它們就長在樹懶身上,可以說是一種隨身便當。這種即取即食的高營養美食,價值是樹懶這種“懶漢”的福音,因此樹懶這種懶到極點的動物,才會冒著死亡的風險大費周折的下樹排便。這種方式不僅能提供方便營養的食物,還能鞏固皮毛上的互利共生的關系。
“慢性子”如何在“快節奏”中生存?
樹懶下樹排便是為了維護身上的生態系統,以及獲取高品質的“隨身便當”——藻類物質。在這其中有一半的樹懶倒在了回程的路上,還有另一半活著活到了樹上,那么這些樹懶是如何躲過生死危機的呢?
Tips:藻類可由一個或少數細胞組成,亦有許多細胞聚合成組織樣的架構。絲狀體可分支,可不分支,有些藻類是單細胞的鞭毛藻,而另一些藻類則聚合成群體。
一是因為它們的皮毛和肉質好。樹懶長期食用樹葉與果實,而且也不愛動,因此肉又酸又沒有嚼勁兒,十分難吃。再說樹懶身上還要一層厚厚的毛皮,上面什么東西都有,一口咬下去還沒咬到肉,倒是吃到了一嘴巴的飛蛾、螨蟲。故而只要不是餓了三天三夜的捕食者,那基本不會有動物來吃它們,畢竟有山珍海味誰還吃垃圾食品呢。二是因為樹懶的隱身技能。樹懶的皮毛是灰褐色的類似樹皮的顏色,再加上皮毛上長滿了藻類物質,看起來就像穿了一件迷彩服,與周邊的環境融為一體,捕食者很容易就忽略它的存在。
Tips:蛾類可以根據其觸角加以區分——沒有棒狀的端部,而呈絲狀或羽毛狀。大多數蛾類在夜間活動,色彩較暗淡。
綜上所述,藻類不僅能給樹懶提供能量還能作為隱形衣掩蓋它的蹤跡,也無怪乎樹懶甘冒奇險下樹來拉便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