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錦鯉文化風靡各大社交平臺,轉發錦鯉,好運三連,成為當代年輕人的潮文化。現實比網絡還魔幻,鯉魚真的成為一夜暴富,好運連連的神奇動物。在澳大利亞一只鯉魚被懸賞500萬,只要抓到它,就能走上人生巔峰,實現財務自由,提前過上退休生活。那么問題來了,究竟是什么名品鯉魚,值這么多錢?
Tips:錦鯉,在生物學上屬于鯉科,全世界共有鯉科魚類210屬3700種以上。是風靡當今世界的一種高檔觀賞魚,有“水中活寶石”、“會游泳的藝術品”的美稱。
實際上,這個鯉魚并不名貴反而十分的討人嫌,澳大利亞這么做,完全是因為他們被亞洲鯉魚給逼瘋了,走投無路之下,希望金錢的力量能夠拯救他們。那么鯉魚到底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讓澳大利亞出此重金懸賞?
美味的小鯉魚
鯉魚,為鯉科目淡水魚,原產地為亞洲,后引進到歐美各國。鯉魚俗稱鯉拐子、紅魚,因鱗上有十字紋理所以名鯉。鯉魚魚鱗粗大,每條魚身皆有36枚鱗片,鱗上皆有小黑點。整個魚身扁平但腹部略圓,遠看類似一尾扁舟。頭部占身體的四分之一左右,魚嘴呈馬蹄形,上顎處各有兩條長須。背鰭較長,質地堅硬,空手去抓容易傷手。體側為金黃色,尾鰭下部為橙黃色。鯉魚中的紅鯉是觀賞魚中的佳品。
Tips:鯉魚鱗大,上腭兩側各有二須,單獨或成小群地生活于平靜且水草叢生的泥底的池塘、湖泊、河流中。在水域不大的地方有洄游的習性。
鯉魚為底棲雜食動物,平時生活在江、河、湖、池塘中水草叢生的底層,吃得了小蝦,啃的來水藻,食物范圍廣泛極易養活。鯉魚同其他淡水魚一樣是無胃魚種,腸道極細,新陳代謝速度快,所以食性是少吃多餐。鯉魚還是低等變溫動物,體溫隨水溫的變動而變,無需消耗能量維持體溫,從而影響新陳代謝。此外,鯉魚的消化功能與水溫有極大關系,從暮春到初秋,鯉魚主打素食,深秋時分為了給冬季的休眠提供充足能量,開始補充蛋白質,故多食葷。
Tips:水藻,水生藻類植物。藻的一種,水中很多。水藻葉子2、3寸長,兩兩對,葉子細小如魚鰓狀。
鯉魚的適應性極強,耐寒、耐堿、耐缺氧。無論是凈水還是流水中都可產卵。每到春暖花開時鯉魚就在水草叢中產卵,卵床多是湖底碎石或水草,受精卵著床之后3到4天就能孵化,生長速度極快,第3年就可達到性成熟,鯉魚壽命極高,長達40年。鯉魚還是淡水魚類中品種最多、分布最廣、養育歷史最久的魚類。
Tips:受精卵oosperm,指的是精卵相會。這個過程就是受精的過程。受精過程約需24小時。當一個獲能的精子進入一個次級卵母細胞的透明帶時,受精過程即開始。
鯉魚作為一道佳肴,在西周時期就已經上了國人的飯桌。詩經記載:“其有食魚,必河之鯉;其要妻子,必宋之子”,將鯉魚與宋國貴族小姐相提并論,可見鯉魚的地位。成語膾炙人口的膾,指的就是鯉魚膾,戰國時期人們就將鯉魚切成細魚片蘸醬吃,后來這種吃法傳到日本就成了他們的國寶料理刺身。秦漢時期有詩稱:“就我求珍肴,金盤燴利于鯉魚”。唐宋時期,鯉魚歸為“八珍”之一,人稱“洛鯉伊魴,貴似牛羊”。鯉魚因其肉質細膩、鮮美肥腴,成為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的摯愛。
Tips:刺身就是指魚生之類的東西,指將新鮮的魚貝類生切成片,蘸調味料直接食用的魚料理。刺身是日本料理中最具特色的美食。據記載,公元14世紀時,日本人吃刺身便已經成為時尚。
唐代時,鯉魚一度登上皇家宴席。唐代大臣初拜官或進士及第之后,都會開一場燒尾宴以示慶賀。燒尾一詞,來源于《三秦記》鯉魚躍龍門之說,說鯉魚越過龍門之后,唯獨尾巴沒有變成龍尾,于是需要以天火焚燒,才能變成龍尾,化龍飛升。因此燒尾,有鯉魚躍龍門,一步登天之意。
Tips:燒尾宴,古代名宴,專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遷而舉行的宴會,盛行于唐代,是中國歡慶宴的典型代表,足堪與“滿漢全席”相媲美。
我國民間自古有“鯉為魚王”的說法,鯉魚的嘴邊長有兩撇胡須,身披36片鱗,無不讓人聯想到傳說中騰云駕霧的龍。傳說鯉魚中的強者能越過龍門,化龍飛天,因此它又被稱為龍魚?!逗訄D》中記載:“黃帝游于洛,見鯉魚長三丈,青身無鱗,赤文成字”,宋代陶谷《清異錄》記載:鯉魚為龍的化身,額頭上有“王”字紋,又稱“王字鯉”。杜甫在《觀打魚歌》中寫道:“赤鯉騰出如有神”之句。鯉魚在古代因其寓意美好,被視為祥瑞,有金魚袋、玉鯉、木鯉等等裝飾物。鯉魚中的魚,與“余、?!敝C音,意為年年有余,成為我國年夜飯中的壓軸大菜。
Tips:龍魚一般指美麗硬仆骨舌魚。美麗硬仆骨舌魚Scleropages formosus:又名亞洲龍魚、金龍魚。是一種古老的原始淡水魚類。原產馬來西亞、印尼蘇門答臘等地河流和湖泊。
鯉魚除了味道鮮美,寓意吉祥之外,鯉魚還全身都是寶,魚肉、魚皮、魚鱗、魚腦、魚血都可以入藥,能止咳消腫、滋補養生,實乃居家旅行必備之良品。鯉魚在我國是吃貨的摯愛,蒸煮烹炸樣樣美味的絕品小可愛,但是怎么在外國就成了人人喊打的惡霸,還被政府重金懸賞了呢?這就要說到澳大利亞“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了。
強力清道夫,能力太強是我的鍋?
澳大利亞,作為世界上最后一個片新大陸,在1768年才被英國的庫克船長發現,并將其命名為新南威爾士州,1788年英國海軍將領亞瑟·菲利普正式宣稱其為英國殖民地,也是從此開始向澳大利亞移民。換而言之,澳大利亞的文明歷史只有200多年接近300年,比美國還短。因為澳大利亞長期與外界隔離,所以澳大利亞的生態環境十分原始,生物極具獨特性。
Tips:悉尼歌劇院在澳大利亞著名景點中絕對是必打卡的點,它在悉尼這所城市也是屬于地標性的建筑和景點,同時作為世界著名藝術表演中心的悉尼歌劇院也是文藝者的青睞之地。
在這片原始的、年輕的大陸上,原本是沒有鯉魚的,但是在100多年前幾個好事者為了滿足獵奇欲,偷偷地將鯉魚帶回了澳洲大陸。本來只是將鯉魚當做觀賞魚養的,誰知道鯉魚的繁殖速度那么快,家族成員迅速壯大,成為當地一霸。鯉魚的生命力極其頑強,水溫高低擋不住它,齁咸的鹽水也能湊活,就是把它丟到岸上,曬個幾小時,等它到了水里依舊是活蹦亂跳的,民間素有:“千年草籽萬年魚子”之稱,其生命力堪比野火燒不盡的野草。
Tips:無性繁殖不涉及生殖細胞,不需要經過受精過程,直接由母體的一部分直接形成新個體的繁殖方式。
鯉魚的生命力頑強,繁殖速度還快,澳大利亞地廣人稀,還沒有天敵,對鯉魚來說這就是夢想中的寶地。在這里終于沒有可恨的兩腳獸拿著桿子抓它了,不用斗智斗勇,每天除了吃就是睡。它們很快就繁衍出龐大的族群,并將水里的水草食物都吃光了,導致澳大利亞本地魚的生存空間被擠壓,食物短缺,生物種群來到了滅絕的邊緣。
此外,因為鯉魚是底棲生物,喜歡在湖底尋找食物,常常把湖水攪混,使水體渾濁,進而威脅到其他物種的生活。于是澳大利亞人開始敵視鯉魚,但他們的敵視和我們不同,我們是用吃來泄憤,而他們采取的策略是眼不見為凈。餐館里見不到鯉魚、海鮮有沒有鯉魚,就是喂貓也不用鯉魚,鯉魚在澳大利亞已經被單方面開除了“魚藉”,成為蝗蟲一樣的有害物種。
Tips:蝗蟲,俗稱“螞蚱”,屬直翅目,包括蚱總科、蜢總科、蝗總科的種類,全世界有超過10000種,我國有1000余種,分布于全世界的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
同樣飽受鯉魚之害的國家還有,美國和加拿大。與澳大利亞的鯉魚是幾個奇葩為了觀賞偷偷帶回來不同,美國的鯉魚,是當地政府重金引進的“專業魚才”,專門治理當地的水產養殖場中泛濫的浮游生物和藻類生物,扮演的角色是清道夫。早期鯉魚確實是兢兢業業,改善了不少水產養殖場的水體環境,但沒人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
Tips:部分浮游生物具游動能力,但其游動速度往往比它自身所在的洋流流速來得緩慢,因而不能有效地在水中靈活游動。
90年代,一場巨大的洪水沖垮了水產養殖場的堤壩,勤勤懇懇工作的鯉魚被大水嘩啦一下沖走,游到了密西西比河上游。從此,鯉魚沒有了工作壓力,海闊憑魚躍,徹底放飛自我,一路向上縱橫美國五大湖,與當地魚群競爭霸主之位。因為鯉魚繁殖速度快,也沒有天敵,歐美人都不吃它,所以它的族群開始無限擴張,嚴重破壞當地水域生態環境。在美國的一些河流中,鯉魚的數量占據了魚類總數的90%,在遷徙過程中這些鯉魚的基因發現變異,一些鯉魚的體型就像吹氣球一樣快速膨脹,體重達到45公斤,身長有1.2米,比原來大了2個號。
Tips:基因變異是指基因組DNA分子發生的突然的可遺傳的變異。從分子水平上看,基因變異是指基因在結構上發生堿基對組成或排列順序的改變。
鯉魚食量巨大,一餐起碼要吃掉自身體重一半的食物,再加上鯉魚是底棲雜食動物,葷素不忌,湖泊中的水生貝類、無脊椎動物、小魚小蝦等食物大量減少,生物多樣性被破壞。其次,水生植物被鯉魚大量使用,使本土魚類賴以為生的食物消耗殆盡。同時水生植物減少,魚類產卵的環境被破壞,造成本土魚類種群數量銳減,難以生存,導致當地漁業面臨困境。
另外,鯉魚中的白鰱善于跳躍且易受驚嚇,經常被河道上來往的漁船驚嚇,影響航運和水上運動的安全。鯉魚的引入嚴重破壞了美國密西西比河和伊利諾伊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因此鯉魚也從重金引進的“專業魚才”,變成人人喊打的入侵者。
Tips:無脊椎動物Invertebrate,是背側沒有脊柱的動物,它們是動物的原始形式。其種類數占動物總種類數的95%。分布于世界各地,現存約100余萬種。
鯉魚給澳大利亞和美國帶來了如此惡劣的影響,兩國自然要以彼之道,還施彼身,讓鯉魚也常常人類的厲害,于是“鯉魚專項整治行動”開始了。那么他們都采用了什么辦法,整治泛濫的鯉魚呢?
重金懸賞,鯉魚大作戰開啟
面對泛濫的鯉魚,澳大利亞政府決定重拳出擊,首先是制定法令,規定一旦垂釣或捕撈到鯉魚,一律不能發生,而是要將其拿回岸上埋掉,誰要是扔回水里就洗洗手準備上法庭吧。但是漁船捕撈的速度永遠追不上鯉魚繁殖的速度,另外每次捕魚還會導致其他本地魚被誤傷。
Tips:捕魚是使用捕撈工具捕獲經濟水生動物的生產活動,是水產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世界各國的捕撈量主要來自沿岸和近海。
所以市政府又想出了其他的治理方法,如:用于魚籠誘捕鯉魚、專門圈養本地魚利于繁殖、投放影響鯉魚性別的基因,從而減少雌性鯉魚的誕生,以此控制鯉魚種群數量等等辦法。雖然每年為打擊鯉魚支出360萬澳元,但以上辦法都收效甚微。于是有人提議干脆用電擊或者投毒,但是這種方法的后果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很容易誤傷本就稀少的本地魚,所以被否決了。
后來,一位名叫加德勒的議員提出了一個建議,將一小塊芯片植入到鯉魚體內,然后放歸帕拉瑪塔河中。之后號召人們來垂釣,有幸釣到這條鯉魚的人能夠獲得政府獎勵的100萬澳元,折合人民幣500萬。此外,還規定本次垂釣只能釣鯉魚,其他魚要放歸到河里。市政府官員認為這個建議比較合理而且有新意,所以采納了加德勒的建議。
Tips:芯片,半導體元件產品的統稱。在電子學中是一種將電路主要包括半導體設備,也包括被動組件等小型化的方式,并時常制造在半導體晶圓表面上。
“金鯉魚通緝令”發布后,吸引了眾多的垂釣愛好者,他們從全國各地來,到這里碰碰運氣,沒準兒自己就是那個釣到鯉魚的幸運兒。很快,岸上堆滿了鯉魚,于是帕拉瑪塔河鯉魚數量迅速減少。
反觀美國,他們的方法可沒有澳大利亞那么溫柔委婉,他們舉辦射魚比賽、投毒、安裝電網等方法,來治理泛濫的鯉魚,但是結果差強人意,不僅沒有消滅多少鯉魚,反而害死了不少本地魚。目前美國的鯉魚入侵危機仍在繼續,而澳大利亞依靠無往不利的金錢打開了清理鯉魚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