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界里大多數動物都會遷徙的習慣,比如說候鳥一年的時間不會呆在一個地方,會隨著節氣或氣候的變化進行遷徙,而且需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的奔波,才可以到達棲息之地。遷徒仿佛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成為了自然生長規律中必不可缺的習性,不僅候鳥有著這樣的習慣,就連水底的魚類同樣具有這樣的特性。
不管是天上飛的還是水里游的,遷徒是生存繁衍的重要行為,也是一生中必須要完成的事情。魚類一生就要經歷兩次遷徒,一次是出生時,出生以后會離開原本生活的水域,選擇去一個陌生的地方,直到需要進行繁殖產卵時,才會返回原來生活的地方。
遷徒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喪失生命,人類為了讓魚類能夠完成遷徒,人工打造出魚類使用的階梯,讓魚類可以順利完成遷徒。
那么魚梯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它的種類又有哪些?先讓小編具體給大家介紹魚梯。
魚梯是什么?
人類為了抵制洪水的攻擊,開始在河道的中部修建起高高的水壩。自從修建的水壩控制了水流的流動性,就算暴雨使水流增加也不會再出現淹沒村莊的事情,解決了洪水泛濫的問題,也可以給周圍的水稻進行灌溉,嚴格把控水流的流動方向,合理地利用的水流。
修建水壩對于人類來說十分有利,但是對于生長在水底的魚類來說,就有一些影響。水壩的修建阻止了魚類遷徒,魚類在繁殖產卵時間會從下游游到上游或者更遠的地方進行產卵,產卵結束以后再返回到原來生活的地方。而現在正是因為水壩的存在阻止了魚類洄游。隨著水壩的使用,生活在水流中的魚類越來越少,比如某些水壩中的魚類已經開始進入了瀕危狀態,存活在水中的生物正在逐漸減少當中,這都是因為水壩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水底生物的自然規律,影響了它們的自然生長。
人類意識到魚類減少了以后,開始建立了一條在魚類產卵以后可以通過的階梯,讓水壩在攔截洪水的同時還保護了魚類的生態環境。魚梯就是人類利用自然環境打造出的一條階梯,幫助魚類可以逆向游動,順著階梯上的水流通往上游進行產卵,產卵后再通過階梯回到原本生活的地方,再也不用受水壩的阻礙。
魚類一般生活在水底,只有到了繁殖時期,才會出現大批量的魚類從下游游往上游產卵。關于魚梯的介紹,早在上世紀就有相關記載,由于當時的河道比較狹小,魚類想要穿越河道極其困難,所以就出現了罕見的魚躍龍門的現象,聚集了大量魚類。當時人們為了魚類可以順利地通過河道,用樹枝在河道中打造出梯子的形狀,讓魚類可以通行,這也是魚梯最初建造的模樣。
現在的階梯型是通過改造完成的。為了大力發展魚類養殖,考慮到魚的迂回習性,所以在魚梯上進行了改進,階梯型更便于魚類迂回,還不會受到阻礙。
魚梯的類型有哪些?
魚梯的建造靈感來自日常生活中的階梯,階梯中都會放置一塊隔板,為的就是把水域的區域劃分開來,還可以控制水流流動的速度和水量,這也巧妙的縮短了魚類在河道中游動的距離,為魚類洄游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魚梯從結構上區分就有三種類型。首先就是池式魚梯,一般池式魚梯的建設是從下游開始,以從下往上的方式進行,每一節隔板都是根據魚類的大小和游泳的速度決定的,可以說是為了魚類量身打造的。池式魚梯給魚類提供了良好的產卵環境,魚類在迂回返回時也不會受到水流的影響,嚴格把控水量,但池式魚梯的實用性不強,還是會受到外界的影響。
其次是隔板型魚梯,是目前使用較為頻繁的魚梯。隔板型魚梯還有個別稱叫做丹尼爾魚梯,原由就是這類魚梯是由工程師丹尼爾設計出來的。隔板型魚梯在設計上就和池式魚梯不同,中間沒有停留休息的地方,魚類在迂回的過程中,只能馬不停蹄地游動,并且水流的速度也比較快,魚類可以順著水流的速度,迅速到達產卵地點,所以建設的水道相對于池式魚梯比較窄一些,更適合身長超過30厘米的大魚,稍微短小的魚類經受不住水流的沖擊,對于大魚來說更有利于增加繁殖能力。
最后就是組合式魚梯,也可以叫做自然類魚梯。這類魚梯具有多功能性,更偏向于原生態,階梯的形狀都來自于大自然的雕刻,也就是天然魚梯,階梯的形狀也是由水流打造出來的。
原始的魚梯很容易受到障礙物的影響,水流經過的地方很容易攜帶一些水草、樹枝等障礙物,很容易堵塞魚類經過的地方,如果沒有人工清理的話,魚類繁殖也會受到影響。
為什么要修建魚梯?
隨著工業發展的腳步,人類采取水力發電的形式,在河道中建立了水力發電站。同時為了防止洪水的襲擊,又修建了蓄洪大壩,這些偉大工程都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利益。
水力發電已經成為了我國較為重要的清潔能源之一,能夠解決人類的電力需求,同時水壩也起到了防洪作用,是我國重要的水利設施。這些建設對于人類來說益處很多,但是對于水底生物來說有一些不利的影響。
為了不破壞魚類的生存狀態,人類打造出了魚梯,為魚類提供了洄游的條件,進而維持了魚類正常的繁衍狀態。這樣修建的魚梯對于人類和魚群來說都是一舉兩得的好辦法。
總結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人類不可避免地要對自然環境進行改造,人造的各類設施和工程也逐漸遍布在大自然中。不過就像魚梯這類似的設施出現,也意味著我們也考慮到了綠色發展的問題,在人類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要兼顧環境和生態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