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么垃圾?這是一句耳熟能詳的話語,也是在我國試點推進垃圾分類之后經常會面對的靈魂拷問。2019年,上海出臺了史上最嚴的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成為全國第一個實行垃圾分類的城市。如今,垃圾分類模式逐步推進到全國更多城市。
一時間,全國上下掀起了轟轟烈烈地垃圾分類“革命”。那么這到底是一場現代文明的洗禮,還是有著不為人知,不得不強制推行的苦衷呢?請諸位看官接著往下看。
制造的垃圾數量
隨著人類工業革命的推進,目前已經來到了工業革命4.0階段了,不斷提升的工業制造水平以及邁入新時代的科技創新讓我們的物質生活極大的豐富了起來。流水線提升了工業效率,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人們不斷改進生活品質,越來越多的產品進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消耗的用品越多,自然而然產生的垃圾也就越多。在光鮮亮麗的生活背后,藏著滿地垃圾的一地雞毛,不過這件華麗錦袍上爬滿的垃圾虱子到底有多少呢?
據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統計,我國每年產生近10億噸垃圾,其中生活垃圾產生量約4億噸,建設垃圾5億噸左右,此外,還有餐廚垃圾1000萬噸左右。我國因為人口基數較大,因此產生的垃圾總量也是位于世界前列。而且,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鎮生活垃圾還在以每年5%-8%左右的速度遞增。
光看這些數字可能各位沒有太多直觀的印象,那么小編來舉個例子。據數據分析,每人每天產生的垃圾相當于1.5公斤,先不要說不可能,你想想你的吃穿住用行,是不是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產生垃圾。
再說到被垃圾圍城威脅的城市比比皆是,例如按照杭州市現在每天的垃圾制造量,可能3-4年就能夠將西湖填滿,再比如北京,西安此前預計的垃圾填埋場的使用周期以2-4的速度加速到期。
如果說這些核心城市的垃圾處理能力被提前、加速消耗,那么大家被垃圾包圍的戲言還真的很快就能成真。如果你覺得小編是危言聳聽,那么先看看我們目前是如何處理垃圾的吧。
垃圾處理的方式
目前處理垃圾有三種比較主流的方式,分別是填埋、堆肥以及焚燒處理。首先來說堆肥,因為要實現這個目的,對垃圾就要進行分類挑選,而且除了剩菜剩飯等廚余垃圾,大部分垃圾很難用作這個用途。填埋是此前我國垃圾處理中的主要手段,占垃圾處理的70%,因為這樣的操作方式最為簡便,成本也不高。
不過隨著歲月的積累,這種方式的弊端也就逐漸顯露了出來。比如說上文中提到的,土地的資源也是有限的,如果將垃圾一埋了之,按照現在每年垃圾增長的速度來看,很快就會消耗殆盡,到那時候我們又把垃圾扔在哪里呢?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看到報道說,國內有2/3的城市都將被垃圾圍住,而且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的垃圾,將對周邊的土壤和水源都造成相當嚴重的污染。
占用土地資源多,還會造成二次污染,填埋垃圾的措施也亟待調整。于是,我們又邁入了垃圾處理3.0階段,這也是目前多數國家采用得比較成熟的環保焚燒處理方式。
通過這種方式,高溫燃燒能夠將垃圾中的有害物質進行無害化分解,同時將產生的有害氣體進行過濾后排放,而且焚燒過程中產生的熱能還能夠用來發電。
經過焚燒處理后,垃圾的體積能夠縮小至10-20%,大大地減輕了處理壓力,還能夠從源頭上制止再次污染,也能夠實現物資的循環利用,符合環保理念。
而且因為技術先進,很多國家甚至將這樣的垃圾焚燒廠修建在城市中心,日本東京的中央垃圾焚燒發電廠距離日本皇宮只有3.5公里,法國的圣歐文垃圾焚燒發電廠距離巴黎凱旋門大約只有4.5公里,距離居民區僅僅只有150米。
我國近幾年也大力地發展垃圾焚燒的無害化處理,在2015年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就已經達到了92.5%,全國也建立了幾百座垃圾焚燒發電廠。
垃圾的危害
就像我們不能將垃圾簡單地一埋了之一樣,也不是所有的垃圾就扔進垃圾焚燒爐一燒了之。垃圾的種類不同,降解周期以及處理方式也要因物而異,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垃圾有效處理的目標。廚余垃圾或者紙制品的分解周期較短,大約在6個月到3個月左右。而我們大家所知道的白色污染物,塑料,尼龍類,玻璃制品等垃圾的降解周期能夠達到幾十年,有一些塑料可能過了幾百上千年都不會腐爛。因此做好垃圾分類,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正如一些新聞報道里說的那樣,科學家在目前已探知的海洋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都已經發現了塑料的身影,而且海洋里的很多生物也被塑料折磨得非常痛苦。塑料已經在地球上無處不在了,如果做好了分類回收,塑料也可以變廢為寶,廢塑料造公路、做椅子、行李箱、建筑用磚、手機殼、手表......。這樣又打開了一條循環利用的路子。
結語
被我們丟棄的垃圾被填埋后不代表就徹底從地球上消失了,我們能夠從海洋生物的身上,從我們飲用的水里面又再次發現他們的存在,而這種形式的見面往往伴隨著痛苦和傷害。
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只有做好垃圾分類,才能夠針對性地提高處理的效率和效果,真正為我們的環境減輕負擔。畢竟我們的鄰國,現在看來將垃圾分類做到極致的日本,也是前些年遭到垃圾污染的惡果反噬后的救贖。前車之鑒讓我們能夠及早地調整垃圾處理方式,留給后代一片青山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