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看到雞蛋會好奇,世界上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呢?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人類數千年,直到2019年科學家才對此做出回答。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他們在一個距今幾萬年的化石庫中找到了一個直徑約一毫米的的化石球,古生物學家對此命名為“籠脊球”,并通過高分辨率三維成像技術還原了籠脊球的具體特征。
這個化石球和雞蛋的結構十分相似,雞蛋的發育是依靠蛋清作為長期營養物質形成一個厚厚的囊包將其包裹在里面,經過適宜的溫度孵化才形成了小雞。
籠脊球分析圖
籠脊球也是如此,它的外層也有豐富的營養物質作為長期供給。所以是蛋先出現的。有一個問題和這個很相似,那就是人類起源,尤其是人都是女人產下的,那第一個女人又是怎么來的?
人類起源
根據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表示,世界上的物種都不是生來如此,它們在漫長的時光里不斷地進化,努力去迎合大自然的選擇,再加上自然環境的更改以及在孕育過程中基因的改變,每個物種才表現出了不同的特征。
達爾文的進化論
人類是怎么來的?肯定不是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從古至今人類都在探討這個話題,中國有這樣一則神話故事,相傳在混沌初開,女媧以神的姿態誕生于世界。
她覺得人間太過冷清,便用泥土捏造了與自己相似的人類并為他們制定了一系列法則讓他們能夠平安成長。西方同樣也有夏娃和亞當,這兩則故事極其相似的一點是都沒有提及男女誰先誕生。
女媧造人
當然神話故事只是古代人們的美好幻想,并不代表它具有真實性,我們認可的還是人類是由靈長類動物進化而來的。600萬年前,在遼闊的非洲熱帶雨林中居住著無數的靈長類動物,它們在林間肆意穿梭,通過捕捉小昆蟲以及水果為生。
為了更好地區分水果的毒性,它們的瞳孔逐漸演變成能夠分清楚不同的色彩。但隨著環境的退化,高大的樹木不斷因為自然災害而倒下,這也極大程度上地破壞了靈長類動物的棲息地。它們無法隱藏自己的身形,很容易被一些大型的貓科動物所捕獲。
靈長類動物關系圖
為了延續后代的發展,靈長類動物中一部分選擇了在地上行走覓食,另一部分仍然停留在樹上,也就是我們現在還能看到的黑猩猩。留在地上的靈長類動物進化成了類人猿開始學會行走以及利用專有工具覓食。
古生物學家說,當人類開始學會直立行走時,就是高級文明最初誕生的時刻。森林逐步退化成草原,氣候也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再是清爽宜人,反而變得炎熱干燥。
人類的進化
為了充分散發熱量,類人猿開始褪去身上的毛發,僅保留身上的一部分充當保護自身的作用。動物生來就具有領地意識,類人猿是群居動物,由于在大草原上行走和躲避攻擊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水果和小型動物已經不能滿足類人猿的營養需求。
雖然當時的它們僅有1.1m的身高,但是它們已經開始學會制作工具,并且利用自身特征去捕獲大型哺乳動物。之后一部分的類人猿開始遷移領地,逐漸進化成不同品種的猿人,可是在自然進化和物競天擇下只剩下我們,也就是智人屬。
猿人開始學會使用工具
并且在類人猿開始進化時,世界上已經出現了有性繁殖,也就是類人猿中的男、女都是同時出現的,并不存在誰先誕生的問題。如果想要知道性別最早是如何區分的,必須要回到寒武紀大爆發時期。
性別的真相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據科學家研究發現,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出現在海底火山口附近,那時候誕生了第一個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
海洋中生命的誕生
為了延續自己的生命,最開始的生物通常是進行無性繁殖,因此海洋里分布的都是一些多細胞和單細胞生命。而生物界最早發現可以進行有性生殖的細胞是紅藻,它分布在北極地區的沉積巖中,一般為雌雄異株。
雄性的生殖器官中有精子囊,在接觸到雌性表面的受精絲后進行減數分裂,隨即產生果孢子。果孢子將吸收母體的營養分裂成不同性別的紅藻。
紅藻
隨著海洋里的氧氣越來越充足,海底也逐漸發展成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各種脊索類動物也相繼誕生。在1924年澳大利亞的一位生物學家最早發現了一塊海底生物交配的化石,這是兩條小肢魚,它們的雌性和雄性都呈現出不同的狀態,身體特征十分明顯。
并且距今已有接近四億年的歷史,隨著生物的進化,它們早已變成了不同的物種。2010年古生物學家又在一塊肉鰭魚化石中發現了它的性別特征,在具體研究下可以發現肉鰭魚要比小肢魚存在的時間要久,也就是說性別的分化時間還要更早一些。
肉鰭魚猜想圖
由于海洋中不穩定的地殼和板塊運動,海底的巖石逐漸凸起形成了高山,由于那時候已經有了氧氣,這些生物逐步從單細胞藍藻開始進化,之后荒無人煙的大陸變得綠草叢生,生機盎然。
而海底的一些生物也因為地殼運動被帶到了高山之上,為了適應環境的改變不得不開始進化,這同靈長類動物進化成類人猿的道理是一樣的。
結語
在幾十億年前人類的祖先只是一個單細胞生物,隨著自然的進化,開始出現無性繁殖,但是無性繁殖的生物對于環境的適應力差,而且長期進行無性繁殖還會導致品種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