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自然的各種法則中,繁衍肯定是首當其沖的。而繁衍的方式和特點都是由我們的基因決定的。當然,后天的環境也占有一定的原因。而在生物產生新的個體的方式中,又分為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大多數的生物都是有性繁殖,最為代表性的要屬人類了。
有性繁殖
在大自然的整個進化繁衍中,有性繁殖更有利于基因的交流,從而生產出更適合環境的后代。這更符合“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
如果說,繁衍是各種生物最重要的事情,并且繁衍的方式都各具特點。那么在動物界中,哪個動物是最拼的呢?人類跟這樣的動物又有哪些區別呢?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自然界中誰是尾交之王?
袋鼩
如果說在動物界中尾交的“拼命三郎”應該是非袋鼩莫屬。澳洲科學家在2013年的時候在澳洲的昆士蘭省發現了兩種澳洲袋鼩。這種動物外形看上去很像大一號的老鼠,其實它是和袋鼠一樣,屬于有育兒袋的動物。它們有修長的鼻子和尾巴,背上是灰中帶黑的毛發。
袋鼩
一般情況下,雌性袋鼩的壽命為3年,而雄性袋鼩則只有1年。它們居住在澳洲和新幾內亞地區。它們都是以“瘋狂的自殺式尾交”而出名。雄性袋鼩的時間最長的可以達到14個小時。
研究人員發現這種動物最大的特點是進入到發情期之后就會變得相當的活躍。尤其是雄性袋鼩。它們大概在11個月大的時候就會進入到發情期,然后在“荷爾蒙”的作用下,需要不斷地尋找雌性袋鼩交配。
袋鼩
整個發情期大概會持續兩周左右。但是當發情期結束的時候,差不多所有的雄性袋鼩都會死亡。這真的是名副其實的“精盡鼩亡”。而在這個發情的兩周內,它們的時間可以長達12到14個小時。
面對這樣“自殺式”的尾交方式,科學家們對袋鼩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原因是因為雄性袋鼩特殊的生理構造。雄性袋鼩的丁丁占據身體的比例很大,而且它們一生中只會制造一次的精子。當它們進入到發情期開始尾交了之后,雄性袋鼩的身體將不會產生精子。
袋鼩
在整個過程中,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證自己以最好的狀態產下更多的后代,雄性袋鼩會非常的賣力。只有這樣才能在繁衍的戰爭中脫穎而出。所以當它們的發情期結束的時候,身體也基本出現透支,出血和免疫系統完全崩潰的現象。
雄性袋鼩的這種現象完全是處于雄性生物繁衍的本能。由于它們特殊的尾交方式,如今澳洲袋鼩面臨絕種的危機。目前這兩種數量的袋鼩加起來已經不到250只。
馬島縞貍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動物也是動物界中的“長跑”選手。它們就是生活在馬達加斯加東北部的馬島縞貍。它們的尾交方式不會像袋鼩一樣那么的暴力。但是也是屬于也有特點。
馬島縞貍
在馬達加斯加的熱帶雨林中,它們一般是白天睡大覺,到了晚上才出門活動,尋找合適的食物。每年8-9月份的時候,就是它們的交配繁殖期。
在這個時間內,它們完全遵守著大自然優勝劣汰的方式,挑選配偶。雄性馬島縞貍會通過決斗的方式吸引雌性的目光。一旦雌性馬島縞貍看中了某個雄性之后,它們就會開始繁衍。
馬島縞貍
整個過程最長的時間能達到8個小時。在這個過程中,雌性也會根據雄性的能力來決定是否能做合格的伴侶。它們彼此都希望能夠最大程度的將其優秀的基因進行繁殖,這樣才能最大化的保證種族的生生不息。
人類跟它們有什么區別呢?
人類之所以能稱之為高等生物,除了人類有思想意識以外,我們還具備控制自己的能力。人類不同于動物,我們是沒有發情期的。不僅如此,隨著人類的進化,女性在排卵的時候也會隱藏起來。
懷孕周期圖
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發現,人類的孕期應該是在84個月左右。但是現在女性的孕期卻只有40個月。按照這樣的推論,每個人類的小孩都是早產兒來到這個世界上的。
所以,我們無法像動物一樣,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學會奔跑和基本的生存技能。因此,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剛開始的幾年中都是需要依賴父母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嬰兒的早產現象呢?答案就是人類的進化。
人類進化
早期的時候,猿人還是像猩猩一樣的走路方式。慢慢地隨著不斷的進化,人類開始適應直立行走。與此同時,女性的盆骨位置也開始變得很窄。這就導致了女性在生育的過程中的產道也變得很狹窄。
隨著嬰兒在母體里的發育越來越完善,當體型過大時,在生育時就很容易造成難產現象。所以當嬰兒的五臟六腑發育完善之后,就會提前的來到這個世界上。這是自然選擇后的結果。
嬰兒頭骨的進化
而在撫養后代的事情上,人類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因為沒有男性的參與,小孩子的成長很難是完整的。因此,人類不能像動物一樣,僅僅是為了繁殖后代。為了使得男性的基因可以更好地延續,在小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還需要將他的思想和理念傳遞給下一代。
小結
所以在繁殖方式上,人類和其他的生物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人類除了簡單的基因繁殖要生育下一代,孕育一個新的生命的同時,還需要傳遞每個人對于社會,生命和世界不同的認知。
爸爸在家庭中的角色
我們稱之為思想的傳承。而動物,只是簡單地繁衍,將整個種族得以延續,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