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古人始終都在為“飛天夢”持之以恒。而放眼科技發達的現代,人類已經實現了飛往太空的愿望,在踏入太空星體土壤的剎那,想必心情是難以言喻的激動。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對于太陽系內的星體探索仍然不能滿足人類的好奇心,于是科學家又提出跨越太陽系的想法。
旅行者一號
2013年,“旅行者一號”誕生,它的身上背負著人類跨越千年的夢想,但是根據它傳輸回外太空內的旅行軌跡研究來看,飛出太陽系似乎已經成為了人類的妄想。
太陽系中四大屏障牢牢的立在人類現目前的科學技術面前,殘忍的告訴我們,想要飛出太陽系,得需慢慢磨練。
太陽系的形成
根據研究表明,太陽系的存在超過了46億年,這是一片廣闊無垠的塵埃云。在宇宙混沌初開,塵埃云在自身引力下慢慢匯聚成一個球,體積縮小,密度增高,最終形成一顆恒星。
太陽系
這顆恒星經過氫核聚變、氣體膨脹、溫度降低、氣體塌縮等過程達到一個平衡點,形成了我們所說的太陽,而由于它是最先形成的,所以在太陽系這個星系中它作為主序星存在。
太陽根據自身的引力吸引了我們所知的八大行星和數以萬計的小行星。所以要想穿越太陽系需要研究可以抵抗其內部物質壓力的物質,以及它吸引的行星所造成的意外壓力和周遭四道“墻”的阻礙,那這四道墻到底是哪些?
太陽系
阻止人類的第一道“墻”
我們了解到太陽的周圍有很多小行星,這些小行星組成了小行星帶。據不完全統計,這條行星帶上匯聚了超過五十萬顆小行星。
它們都是在混沌伊始產生的行星碎片,由于無法凝聚成大行星所以散漫地分布在行星帶上。但它受太陽和火星的引力影響,所以在軌道上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運動。
小行星帶
要跨出太陽系,行星帶是第一道屏障。但是不用擔心,這些小行星大多都是碎片,體積極小,大行星的數量也是鳳毛麟角。
而且它的天體帶十分稀薄,各個行星之間保持著完美的距離,人類也因此做過實驗,在穿越小行星帶時并沒有發生什么毀滅性的意外,所以對此不必太過焦慮。
阻止人類的第二道“墻”
在海王星的外側,有一條天體帶,科學家稱之為“柯伊伯帶”。它的寬度是小行星帶的幾十倍,但是其中包含的行星數量卻只有小行星帶的五分之一,但是與小行星帶不同的是柯伊伯帶內的行星大小超過100km。
柯伊伯帶
而且柯伊伯帶內氣溫較低,雖然靠近海王星,但是在最外側所受的引力也很小,行星內部運動混亂極其不穩定。不過令人高興地一點是柯伊伯帶內的天體稀疏,只要計算精密,人類的探測器在其中飛行并不會造成很大的損失。
阻止人類的第三道“墻”
太陽是一個不斷運動的星體,它會散發出許多高能粒子,并且持續不斷地向外擴散。此時宇宙中的其他輻射粒子與之相逢,便會形成一個高能的“修羅場”。這就是太陽風層。
太陽
太陽風層的形成減少了太陽系外的能量磁場對各大行星的攻擊影響,但是里面的溫度極高,甚至到達了上萬攝氏度,遠遠超過太陽本身的溫度。這一層天梯云與第二層相比簡直是冰火兩重天。或許是由于這片區域過于龐大,造成了各個區域溫度并不一致,人類探測器在穿越這片星體云時合理利用溫度感應,便能安全穿過。
阻止人類的第四道“墻”
第四道墻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奧爾特云,它也是人類無法穿過太陽系最大的原因。奧爾特云是一個橢圓形的星云,它里面存在的最多的行星便是彗星。
它們的形成是太陽系外的其它天體進入奧爾特云,由于引力作用被牽制所形成的天體,終年徘徊于在這片星云之中。偶爾一些會穿過天體云從地球的上方劃過。
這片天體云十分龐大,一望無際,由于它實在是太過于巨大,美國的探測器旅行者一號甚至要花費三百年才能到達。
若是以人類目前的科學技術,穿越奧爾特云要花費數萬年的時間,在短時間內無法達到這么厲害的程度。但彗星卻能穿過到達地球,或許我們可以在它身上找到一些對探索外太空有利的信息。
難道是地外文明的影響?
這四道屏障像是設置好的機關,難度一層高于一層,人類時常會想,太陽系會不會只是地外高級文明的一個試驗點,而地球則是他們圈養起來培養新生命的專門場所。
外星人
2022年1月8日,中科院武向平院士表示“天眼”或已搜索到外星文明,正在等待識別之中,但科學家霍金曾表示不要回應任何外星文明的信號,這或許會帶來滅頂之災,但現目前外星文明存在的真實性還有待考察,我們也無法確定是否真的有其他文明在操控地球。
結語
人類對于宇宙而言只是一個極其渺茫的存在,面對浩瀚的宇宙,就算是螞蟻也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索,更何況是人類這樣擁有高級智慧的生物。
外星人信號
人類迫切地想要飛出太陽系尋找地外文明,實際上是想為人類以后的延續和發展做好準備。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地球早已被傷害得千瘡百孔,我們也在努力地去治療,但是很多事情發生了就不可逆轉,若是想要長遠的發展還得需要將目光放在更遠處。
茫茫宇宙探索
一個文明的消失并不會那么迅速,人類的科學技術也正在努力向前進步,想要探索未知的星際和目睹更美的風景,就需要后輩人一代又一代的努力。
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人類能夠突破這四大屏障,找到更適合居住的地方,為文明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