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是《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考試中偶爾還會涉及到“六經”的概念,比“五經”多一個《樂》。至于“十三經”具體指什么,知道有這么個說法就行,小編也不好解釋。
對于四書五經,高中生可能有不少覺得自己語文基礎很好的,但沒有多少人敢說自己語文基礎好。為什么呢?語文的基礎范圍太大了。你敢說自己基礎好,肯定有杠精拿出《新華字典》和《成語詞典》讓你一條一條往下背——連這兩本都背不下來,敢說語文基礎好?其實對中學生來說,語文的基礎既不在《新華字典》里,也不在《成語詞典》里,而是在我們的教材里。小編總結了教材里的基礎知識,讓我們鞏固語文基礎、提升語文水平、打倒杠精!今天講一講“四書”和“五經”。
我們首先從國家層面說起,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比以往的教材更重視傳統文化。選擇性必修上冊專門加了一個單元,選的是儒、道、墨三家的作品,而這三家占的比例很有意思:儒家選了三篇,《論語》《孟子》《大學》;道家兩篇,老、莊各一篇;墨家就一篇《兼愛》。一百年后說不定有好事的人像研究《紅樓夢》一樣研究我們的語文教材:出教材的人為什么要這么安排呢?他們有什么深意?
不少語文老師不喜歡講這一單元,因為文章本身不好理解,講起來又要中規中矩——這些經典文章兩千年來都被人解讀爛了,語文老師一般不敢隨意發揮,只能按教參或是集體備課的內容規規矩矩地講。而對于學生來說,這一單元在考試中的實際應用價值不大:從語法上說,拿這幾篇文章來學習文言文實虛詞和句式變化,根本就是不想活了,而且還想死得很慘(不信的同學可以比一比,要學習語法這幾篇遠沒有高一的幾篇文言文好用);從內容上說,高考選的文言文多出自后代史書或散文,沒有那么久遠的。
那么這幾篇文章有什么實際用途呢?出教材的人自然想讓我們了解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但這顯然只對極少數學生有用。對多數同學來說,還是考試得分最重要。
“四書五經”加起來,總共七本書?
“四書”和“五經”加起來,總共七本書。
關于4+5=7這個算法,肯定有同學不理解。
其實所謂的“四書五經”是南宋時期才有的概念。“五經”的說法早就有,而“四書”是朱熹提出的。
宋朝是儒家飛速發展的時期。在宋朝以前,儒家被佛家壓得喘不過氣。我們學過韓愈,老教材的注釋里也提到過他的《論佛骨表》。韓愈全力攻擊佛教,換來的結果是他自己差點掉腦袋,儒家還是斗不過佛家;宋朝的儒家學者們明白了一點,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想戰勝對手,必須先發展自己。
于是宋朝學者開始發展儒家思想,出現了我們都聽說過的“程朱理學”。《大學》和《中庸》是《禮記》里比較特殊的兩篇文章,這一點前代的學者就已經認識到,朱熹干脆從《禮記》中提出了這兩篇文章,用這兩篇來彌補儒家以前在方法論方面的不足,把這兩篇跟《論語》《孟子》并列,于是有了“四書”的說法,只是《大學》和《中庸》這兩本短得可憐,加起來只有幾千字。我們教材里選的《大學之道》更是只截取了一個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