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陽氣是最好的藥?因為中醫講:陽具有溫煦、推動作用,就像我們體內的小太陽,溫暖著我們的全身。如果陽氣虛,人體就會呈現一派寒涼的癥狀。另外,寒凝血脈,所以也會影響到氣血是運行。時間久了,病就出來了。那什么最容易傷陽氣呢?
第一是寒。
中醫講:寒為陰邪,最容易傷人體的陽氣。上面我們也提到了,寒凝血脈。意思就是氣血需要在溫暖的環境下,才能正常運行。如果一旦遇到寒,就會停滯不暢。尤其是現在很多的年輕人,不把受寒當回事,注意風度不要溫度的。甚至經常吃些生冷食物,導致寒邪入體。
那已經寒邪入體了,怎么去除呢?這就需要根據情況來辨證用藥了。比如脾胃虛寒的朋友,可以參考個附子理中丸來溫陽祛寒、補氣健脾。肝經有寒的朋友,可以參考個茴香橘核丸來散寒行氣,消腫止痛。
第二是暑。
這里的暑指的是夏天的暑氣。在中醫上,暑氣屬于陽邪,有炎熱、升散的特點。如果人體感受暑邪后,毛孔就會張開,出汗多。長期如此,就會傷津耗氣。因為出汗,是需要通過氣血的轉化和推動完成,所以出汗過多就會耗氣。所以夏季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避暑。天氣特別熱的時候,可以參考藿香正氣水來祛暑解表。
第三是濕邪。
濕也屬于陰邪,容易傷陽氣。另外濕性重濁粘滯,容易影響氣血運行。比如濕氣重,會表現出頭重如裹,嗜睡困倦,四肢沉重,關節酸痛沉重、食欲下降、腹脹等癥狀。
那已經有濕了,怎么辦?這也需要根據情況來辨證用藥。如果是脾虛濕盛的朋友,可以參考個參苓白術散來益氣健脾,滲濕止瀉。如果是感受外界的濕,肢體疼痛朋友,可以參考個羌活勝濕丸來祛風勝濕止痛。
第四是氣傷。
中醫講:氣血同根同源,互相轉化。而氣屬陽,血屬陰。所以氣傷時間長了,就會損傷到陽。比如出現氣短、聲音低怯、面色黃白、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神疲乏力,甚至暈厥,嚴重者還有畏寒、肢冷、自汗等情況。
所以氣足對于陽氣也很重要。那補氣呢,可以根據氣虛的證型來參考不同方藥去調理,比如說肺氣虛的朋友,可以參考個補肺丸;脾氣虛的朋友可以參考個補中益氣丸,腎氣虛的朋友參考個金匱腎氣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