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志力是什么?
在討論意志力薄弱原因之前,我們務必要明確意志力是什么。意志問題來源于哲學,哲學上對意志的本質與特點、意志與實踐的關系、意志自由及其限度以及當代意志論研究的范式進行了探討。心理學上對意志的研究集中在對意志的概念辨析、意志的模型建構和影響因素以及意志品質的界定與測量研究等方面。
哲學方面不太了解就不多說了,心理學在意志力的定義上,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比較典型的看法有兩種,一是把意志當做一種能力,二是把意志當做一個心理過程。Karoly認為意志是自我調節的一種能力(Karoly,1993),Corno認為意志是在面臨個人分心物或者分心事件下為保持注意集中和指向的系統的心理控制過程(Corno,2004)。國內學者普遍認為意志過程是指人自覺地確定目的,克服內部和外部困難,力求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
根據第一種觀點,大多數人喜歡把意志稱為“意志力”,這與意志問題本身不是一回事。我認為意志力的概念界定可以把上述的觀點結合起來,意志力是人自覺地確定目的、克服內外部困難、力求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中所體現出的自我調節的能力。
2、到底是不是意志力薄弱?
根據前文的定義,在這里就要把題主的幾個例子討論一下,他們到底是不是意志力薄弱,抑或是其他的情況。
根據意志力的定義,意志力的薄弱一定是體現在主體想要實現預定目的的情況下。然而有幾個例子不屬于這個范疇。先說這個:“有的人每日早起,有的人睡到中午。”如果一個人想要每天堅持早起,那么早起對他來說是一個需要意志努力去實現的目標。問題在于,萬一那些睡到中午的人他們壓根就不想早起呢?這就不存在一個實現預定目標的過程,因此也就不屬于意志力薄弱。與之類似,同一個項目,如果那個人根本就不想做呢?雖然表現同樣是很懶和得過且過,但是這可能不是因為他意志力薄弱,這是因為他不想做而已。最后一個例子也類似,“有的人勤勤懇懇沖刺名校,有的人差不多得了”,這更是因為沒有目標,而不是因為意志力薄弱。討論意志力問題有一個前提,就是這件事是我自己真正主動想要做的,而不是被動的。
意志力薄弱是什么?是我想要做一件事,但是遇見一點困難就放棄,遇見一點痛苦就投降。比如我想減肥,只堅持了3天,覺得太累而且效果不好就放棄了,這是意志力薄弱;比如我想學好英語,做了挺詳細的規劃,但是實踐了1周就放棄了,因為過程太無聊,這是意志力薄弱。所以題主舉的例子,描述的更像那些沒有生活目標、沒有工作激情的人——他們被動消極的做事,能拖延則拖延。
既然我認為題主的描述不屬于意志力的問題,那么下面就順著題主的思路聊聊吧。
3、為什么他們會這樣?
沒有生活的方向與目標
有人說,早上賴床是因為沒有勇氣開始這一天。為什么沒勇氣啊?因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我覺得,那些人如果能找到生活的目標,他們的生活會是另一番模樣,而不是現在懶懶散散的狀態。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此:他們沒有對自己生活深刻的思想認識,也沒有對自己責任與義務的明確認知,在渾渾噩噩中虛度光陰。目標是有動力性的,沒有目標他們就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而當他們有了目標就會不斷受到鞭策與激勵。他們所要做的,是找到可以終生奮斗的事業,重燃生活的激情。
此外還有一部分人有目標,但是就堅持不下去,這個比較符合意志力薄弱的描述,就順便提一下。有幾種可能:一是因為實現目標的動力不夠強,根據Vroom的期望效價理論:激動力量=期望值×效價。期望值不是數學里面的那個,而是指想要實現這一目標的強度, 效價是指自己認為實現這個目標以后能給自己帶來的價值。做一件事的動力是這兩個因素的乘積,因此無論哪方面受到影響,動力性都會大打折扣。二,根據Baumeisiter的有限意志力理論,他把意志力類比為肌肉——是可以通過鍛煉而加強的。因此我們可以推斷:A、意志力薄弱與否其實有至少存在先天因素(基因與遺傳,和肌肉一樣),有些人天生意志力薄弱,而有些人天生意志力強;B、無論先天條件如何,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對意志力的有意識的訓練,來提高自己的意志力。因此那些薄弱的人,可能只是缺乏有效的意志力訓練【現在學術界對這個理論有不少質疑的觀點,我們辯證的了解就行】。不小心說多了,意志力薄弱的原因就說到這里吧。
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理論來自賽里格曼的研究。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后,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我覺得這些人,也有可能遭受一種習得性無助。他們的生活是被家長安排好的,學習的東西是被學校安排好的,作業、任務、項目都是老師安排的,他們沒有主動權。久而久之就放棄了自己的主動權,習慣被動地接受督促。或者當deadline來的時候被壓力所迫才不得不有所行動。
倦怠感
這包含學生的學習倦怠、成人的工作倦怠,是指一種心身俱疲、能量被耗盡的感覺。學生長年累月的學習,早就對學習產生了厭倦;工人長年累月的工作,早就對職業產生了厭倦。這種倦怠感是一種彌漫的心境,會導致在方方面面都提不起精神。
缺乏歷練
每個人最寶貴的是他大腦里的記憶,是他從小到大生活的經驗,而這經驗對塑造一個人的人格是很重要的。社會不同于學校,給予人的經驗很獨特。社會能給予人的成長也很大,只有經過社會的歷練,一個人才能真正從學生變成社會人,從小孩變成大人。
沒有和周圍優秀的人進行比較,是認識不到自己是多么的差勁;
沒有經歷過經濟拮據的情況,是認識不到自己曾經是多么的虛度年華;
沒有經歷過社會中真實的絕望與悲傷,是認識不到努力做好手頭的事對一個人來說多么重要;
沒有在社會的大染缸中飽受摧殘的人,是認識不到自己所做的事、工作、事業對于一個人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