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訂單排到2021年 造船業回暖時)
11月13日,天氣晴朗。在江蘇泰州港船有限公司的新區,一艘81400噸的巨輪正在逐漸成型。龍門起重機來回運輸巨大的鋼板。在深色的船艙外,不時閃爍著紅色的焊接火花。
口岸船舶有限公司負責人印永林告訴《華夏時報》,我們的訂單已經安排到2021年,還有一批訂單在談。
據了解,今年以來,在國際航運形勢改善的背景下,中國船舶工業整體有所回升。根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發布的預測數據,2018年第四季度,航運市場略有回升,新造船市場需求有望增加,中國造船利用監測指數可能回升。
然而,根據億海蘭(北京)數據技術有限公司航運大數據事業部總經理林書的說法,目前的市場復蘇總體上與近兩年干散貨市場的反彈有關。然而,近兩年來,國內外干散貨航運市場之所以能夠從2015年低迷中反彈,主要是因為房地產基礎設施的重啟和貨幣供應的寬松,以及后來的供給側政策帶動大宗商品走強。顯然,這一因素目前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因此可以預見,造船市場也將發生一些變化。
在印永林看來,利潤、匯率等問題仍然困擾著船舶行業。
訂單回暖
在人員繁忙的港口船舶公司,一艘大型散貨船已成為未來幾個月的重點。在另一邊的河上,一艘38500噸的船正在進行最后的過程。
目前的訂單包括普通的低附加值散貨船、高附加值油船、化工船、豪華客船,有時還有集裝箱船,都是根據市場需求確定的。印永林介紹。
據報道,此前交付的兩艘17500噸化學船采用了市場上相對高端的技術,船東評價很高;10月中旬,相關負責人再次收到17500噸船舶訂單。
我們原來建造了一艘3.8萬噸船舶從開工第一天到試航交付大約需要13個月。現在工期縮短了兩個月,10到11個月就能完成。印永林告訴《中國時報》。
工期較短,對各方來說都是雙贏的:船東更快地獲得船舶,船舶企業提高了效率,節省了更多的成本。
事實上,自金融危機以來,經歷過寒冬的船舶制造業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例如,原出口業務占90%%近年來,港口船舶不斷壓縮出口業務,出口占90%%降到60%,現在降至50%左右。
內貿船舶訂單解決了一些船舶企業的問題。
例如,在人民幣貶值的背景下,以美元結算的船舶出口壓縮了船舶企業的利潤。轉入內貿船舶后,只要市場部提前協商結算方式,就可以使用人民幣結算,有效規避匯率風險。
同時,由于新的國際公約的標準化和有效性,對船舶制造質量相關細節的排放有更嚴格的要求,一些船東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船舶企業難以交付船舶。轉入內貿船舶后,不一定受到這部分國際公約的約束,船舶交付困難的問題得到緩解。
復蘇乏力
然而,盡管有復蘇的跡象,但對整個造船業來說,還遠遠沒有復蘇。
在印永林看來,造船業很難回到經濟危機前的狀態。
現在雖然訂單充足,但只能說盈虧平衡,微利讓工人有飯吃,維持一個企業的基本運像以前一樣,不太可能說一個訂單賺多少錢。印永林說。
一個尷尬的現狀是航運價格風向標BDI的萎靡。
11月12日,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BDI)較前一天下降22點,或環比下降1點.92%,1125點。最佳航運時間,BDI該指數超過1萬點,后來降至290點。前幾個月在1500點左右徘徊,現在又下降了。
“BDI這是決定船東利潤的根本因素。船東只有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才會選擇造船。現在造船就像商品一樣。一旦供不應求,船價可能會上漲,但在供過于求的情況下,船價肯定會下跌。當船行業非常火爆時,我們更容易收到一些高價船舶。例如,當時一艘船的價格為3000萬美元。金融危機市場蕭條后,船跌至2500萬美元,利潤下降。印永林說。
據了解,2008年8月前,一艘75200噸的散貨船最高能簽到5100萬美元,現在簽到2300萬美元就到了頂峰。
船舶建設市場與航運市場密切相關。航運市場的整體繁榮將推動造船市場。但航運市場分為國際航運、國內航運、集裝箱、干散貨、油輪等不同板塊、LNG等待。近兩年來,國際國內干散貨市場普遍上漲,導致市場認為造船市場似乎也很熱,但總體而言,主要是因為2015年和前幾年一直在下降,市場的反彈似乎對情緒非常感動;此外,就像L一樣NG特種船舶市場的整體需求增長迅速,但市場基礎很小,不能代表整個航運市場或整個造船市場。林告訴《中國時報》。
但盈利困難只是造船企業遇到的問題之一。船舶價格低迷、造船成本上升、勞動力工資上升都影響著造船企業。同時,也存在融資困難的問題。
在林書看來,類似于2007年后小船廠的崛起,未來很可能不會消失,這是由行業周期決定的。畢竟,中國已經到了極度依賴投資驅動的經濟模式必須改變的時候,我預計未來造船業將以大型造船廠為主,高端市場將有一定的發展,造船廠不會再崛起。林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