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趙語涵)昨天,北京市公共充電設施數據服務平臺E充電網發布了2019年北京市充電設施建設及充電行為分析報告。截至2019年底,已建成約20項.全市平原地區半徑小于5公里的充電圈已基本形成24萬個充電設施。其中,私人充電樁15個.社會公用充電設施234萬個.單位內有5萬個公共充電設施1.8萬個。
在建設規模方面,北京市社會公共充電設施由中心向外環建設規模呈下降趨勢。總體分布方面,社會公共充電設施集中在五環內,建設占65%%;從施工密度的角度來看,五環路的施工密度遠高于五環路外的區域。三環路內的社會公共充電設施主要集中在商業區,其中二環路內的商業區占50%%。
從區域分布來看,充電設施主要分布在朝陽區、豐臺區、海淀區、通州區、大興區等人口密集、平原面積大、靠近市中心的地區。
近年來,快速充電樁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青睞,主要是因為公共充電站的使用場景大多是臨時供電,因此對快速充電樁的使用需求強烈。
e根據充網數據,快充樁64%公用樁建設占94%%每個快充樁的平均充電貢獻為慢充樁8.8倍。總的來說,大功率充電設施更受歡迎。隨著用戶對快速充電需求的增加,北京社會公共充電設施形成了快速充電樁的建設模式,快速充電和慢速充電的比例為1.8:1。快慢充分布,各環路以快充樁為主,二環快慢充比例最大,達到8:2。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建成的快充樁同比增長34%%慢充樁同比增長24%。